潘濂,1918年出生在海南岛一个普通农村家庭。 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

古往趣话社 2025-09-27 00:43:13

潘濂,1918年出生在海南岛一个普通农村家庭。 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,但他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了不起的“海上鲁滨逊”。他用一把小刀、一个铁锅和惊人的意志力,在太平洋上的一艘救生筏里独自漂流了133天,创造了人类海难生存史上的奇迹。 潘濂的童年是在海南岛的渔村里度过的。家里贫困,他没读过几年书,很小就跟着大人出海打渔,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和丰富的海上生存知识。18岁那年,为了给家里多挣点钱,他跟着同乡来到香港,在一艘英国货轮“贝洛蒙”号上找了份侍应生的工作。 1942年11月23日,“贝洛蒙”号在大西洋上航行时,突然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。鱼雷击中了货轮的机舱,船身迅速倾斜下沉。潘濂来不及多想,抓起一件救生衣就跳进了海里。当他浮出水面时,货轮已经消失在波涛之中,海面上只剩下他和另外两名船员。 三人爬上了一艘救生筏,筏子上只有一些应急物资:几罐饼干、一箱淡水、一个指南针和一把小刀。起初,他们还抱着被救援的希望,每天轮流观察海面。可日子一天天过去,别说救援船了,连一艘过往的船只都没看到。更糟糕的是,另外两名船员因为绝望和饥饿,在一次风暴中失踪了,只剩下潘濂一个人。 孤独和恐惧并没有击垮潘濂。他想起了小时候在海边学到的生存技巧,开始为活下去而努力。淡水很快就喝完了,他就用救生筏上的铁锅收集雨水。没有食物,他就用一根绳子系上鱼钩,在海里钓鱼。一开始,他什么也钓不到,后来他发现,只要把饼干屑撒在水里,就能吸引鱼群过来。 有一次,他钓上了一条将近一米长的大鱼。他用小刀把鱼切开,一部分生吃,一部分用铁锅烤着吃。鱼肉吃完后,他还把鱼骨头晒干,磨成粉撒在海里,用来吸引更多的鱼。除了钓鱼,他还会用手抓海龟,海龟的肉和蛋都是很好的食物来源。 海上的日子充满了危险。有时候会遇到巨大的风暴,巨浪差点把救生筏掀翻;有时候会遭到鲨鱼的袭击,他只能挥舞着小刀,拼命驱赶鲨鱼。有一次,他的手被鲨鱼咬伤了,鲜血直流,他忍着疼痛,用海水清洗伤口,然后用布条包扎好。 在漂流的日子里,潘濂始终没有放弃希望。他每天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:“我一定要活下去,一定要回到家乡。”他还会用小刀在救生筏上刻下天数,记录自己漂流的时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,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,嘴唇也干裂起皮,但他的意志却越来越坚定。 1943年4月6日,当潘濂已经在海上漂流了133天的时候,他突然看到远处有一艘船。他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,赶紧点燃了救生筏上的信号弹。幸运的是,那艘船是美国海军的“瓜达尔卡纳尔”号航空母舰,船员们发现了他,并把他救上了船。 当潘濂被救上船时,体重已经从原来的65公斤降到了35公斤,虚弱得连站都站不稳。但他活了下来,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。美国海军为他颁发了“海上杰出服务勋章”,这是美国海军第一次将这个勋章颁发给非美国籍人士。 后来,潘濂在美国定居,结婚生子。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。1985年,他回到了海南岛,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亲人。1991年,潘濂在美国去世,享年73岁。 潘濂的故事告诉我们,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“生命不息,希望不止”的真正含义,成为了激励后人的榜样。 信息来源及参考:《一个中国海员的漂流奇遇》(潘濂口述,约翰·甘瑟整理)、《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》、人民网《潘濂:太平洋上的“鲁滨逊”》。

0 阅读:5

猜你喜欢

古往趣话社

古往趣话社

一起趣话,畅聊历史趣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