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最强盛的时候,为啥不直接吞并全世界呢?其实两千多年前的王翦就回答过了。 1991年苏联解体,美国成了世界舞台上当之无愧的独角兽。GDP全球第一,军费开支独占鳌头,航母满世界转悠,好莱坞电影和麦当劳一起打包输出“美国梦”。 按理说,这时候要是换成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帝国,恐怕早就挥军南北、饮马全球了。 但美国没有。它不但没那么干,反而主动扶持盟友、退出殖民地,甚至连墨西哥想“自投罗网”都被婉拒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其实,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王翦就给出过答案。 王翦是谁?战国末年秦国的顶级战将。灭赵、破燕、平楚,战功赫赫。按现在话说,他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“执行总指挥”。 但有意思的是,这样一个开疆拓土的高手,却从不贪权恋位。他打完仗就回老家种田,甚至在出征前还故意“装俗人”,向秦王讨田求地。 表面看起来像是贪财,其实是自保。他知道,功高震主的下场从来都不美好,白起的悲剧就在眼前。 他也明白,打仗容易,治理难得很。如果贸然长期掌控地盘,不但费钱费力,还容易激起反弹,最后得不偿失。 美国其实也走了这条路。冷战结束后,它确实具备“吞并全球”的硬实力。1990年,美国军费2957亿美元,是当时中国的33倍。 海湾战争里,F117夜袭巴格达,电视直播成了战争宣传片。美国的GDP占全球比重超过20%,好莱坞电影、华尔街金融、硅谷科技三管齐下。 全球年轻人都在学英语、穿牛仔裤、喝可乐。如果美国真想“收地盘”,没人拦得住。 但它没有这么做,核心问题还是成本和收益的账算不过来。 拿越南战争来说,为了扶植一个亲美政权,美国投入了近60万人,死伤数万,最后不但没拿下越南,还把自己国内撕裂得一塌糊涂。 伊拉克战争更是典型,几十万人驻军、万亿美元开销,换来的只是一个烂摊子和基地组织的“升级版”。 相比之下,通过美元、规则、技术输出来影响世界,既划算又“干净”。苹果公司一年利润超过多数国家GDP,不用打一枪一炮,就能把全球供应链牢牢掌控。 历史上,美国还主动退出过殖民地。菲律宾就是例子。 二战胜利后,美国本可以继续统治这个太平洋门户,但最终选择放手,原因很简单:殖民地麻烦太多,治理成本太高,不如签个盟约、设个军事基地来得轻松。 墨西哥则是另一种极端。曾有一段时间,墨西哥国内有声音提出加入美国,理由是经济发展太慢,希望搭上美国这艘“快船”。 但美国政府并不感兴趣,因为一旦接纳,意味着要对这个人口众多、治安复杂的邻国负责,财政和管理压力不小。 美国选择的是另一套玩法:体系霸权。通过WTO、IMF、北约和联合国等多边机制,美国把自己置于规则制定者的位置。只要规则是它定的,别人就必须跟着走。 在经济上,美元是全球结算货币,全球贸易绕不开美国银行;在科技上,芯片、专利、操作系统全掌握在美企手里。 在文化上,好莱坞、Netflix、NBA、TikTok审查权也在美国人手里。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占领,但效果一样,甚至更持久。 王翦当年讲“要打楚,必须六十万”,被李信笑话太保守。结果李信兵败如山倒,秦王才想起王翦的稳重靠谱。 王翦出征前装样子要田地,其实是向皇帝示弱,避免被疑忌。这种看起来“怂”的行为,实际上是对权力敏感度极高的表现。 美国也一样,它并不是“打不过”,也不是“没野心”,而是深知直接吞并带来的风险远大于收益。 与其天天担心殖民地反叛,不如用经济链条、金融杠杆、文化渗透来达到同样的效果。 古代靠刀枪,现代靠规则。王翦靠的是“功成身退”、不争权夺利,美国靠的是“虚掌实控”、让全世界为它打工。 两者的背后,其实是一种共通的战略智慧:不是谁拳头大谁就赢,而是谁掌控了游戏的底牌。 王翦知道,把仗打赢不是终点,活下去、活得好才是;美国明白,占了地盘不等于赢得世界,让别人心甘情愿纳贡才是最高段位。 从这个角度看,美国在最强盛的时候没选择“吞并全球”,不是放弃了霸权,而是升级了霸权。 它不再讲“旗帜插遍全球”,而是讲“规则覆盖全球”;不再追求“领土的颜色”,而是控制“数据的流向”;不再建殖民地,而是建供应链和金融网络。 在这个意义上,王翦的“求田问舍”和美国的“体系霸权”,其实是同一类战略智慧的不同时代版本。 对中国来说,这种转变值得深思。未来的竞争,不再是拼谁占的地多,而是看谁掌握的规则、话语权和供应链更强。 学会像王翦一样看长远、算细账,避免盲目扩张、陷入泥潭,才是真正的大国之道。 信息来源: 《美国全球布局的由来与演变》——人民论坛网
1946年,美军强睡了两江总督曾孙女,宋美龄、胡适都干了什么。1946年,美国在
【7评论】【27点赞】
用户15xxx15
领土不可分割,别说那些有的没的。该我的,就一定是我的
好运来
胡编
东方猎人
胡编乱造,自以为是。
明明
现在有核弹,那里来军盲,还活在1945年前老古董,美国你打打核大国,人家不回击一个核弹给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