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伐战争中,国民革命军只有十万人,为何能击败了拥有70多万人的北洋军阀? 辛亥革

断代史鉴 2025-09-17 02:58:03

北伐战争中,国民革命军只有十万人,为何能击败了拥有70多万人的北洋军阀? 辛亥革命刚过没几年,北洋政府就成了空架子,下面的军阀跟抢地盘似的,把中国拆得七零八落。 吴佩孚占着两湖和河南,手里握着二十来万兵;孙传芳把东南五省当成自家后院,兵力也有二十万;张作霖更横,东北、京津都归他管,手下能拉出三十五万人马。 这些军阀眼里只有地盘和银子,苛捐杂税收得比天高,老百姓日子过得连口饱饭都吃不上,早就盼着有人能站出来,把这烂摊子收拾了。 这时候,国共开启了第一次合作,想一起把这些祸害人的军阀赶下台。 到了1926年,共产党在北平开了个特别会,说现在最该干的就是让广东的革命队伍往北打。 同年7月9号,广东国民政府这边敲锣打鼓誓师,十万国民革命军扛着枪出发北伐,蒋介石当总司令,还有苏联顾问帮着出主意: 先打吴佩孚,再收拾孙传芳,最后解决张作霖。这法子看着简单,后来才知道多管用。 打头阵的是叶挺带着的独立团,这支部队里好多都是共产党员,打仗跟拼命似的,先在湖南稳住了阵脚。 等大部队赶上来,就朝着吴佩孚的地盘湖北冲过去。 吴佩孚想靠着汀泗桥、贺胜桥的险地挡路,可北伐军将士抱着“拼了”的劲儿往前冲,8月下旬就把这两座桥拿了下来,吴佩孚的主力被打垮,10月10号又占了武昌。 打这仗的时候,叶挺独立团立了大功,他们所在的第四军还得了个“铁军”的名号,可惜曹渊这些好党员,也在战斗里牺牲了。 这边刚收拾完吴佩孚,北伐军又转头奔江西找孙传芳,11月就占了九江、南昌,把孙传芳的主力也给灭了。 福建、浙江的军阀一看势头不对,赶紧倒向了北伐军,后来冯玉祥带着部队控制了西北,还准备往东打,帮着北伐军一起干。 到了1927年,北伐军开始打江浙沪,2月拿下杭州,3月的时候上海工人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,直接帮着北伐军进了上海,江右军也跟着打下了南京。 眼看就要打赢了,没想到出了岔子,蒋介石4月在上海、汪精卫7月在武汉,都反过来对付革命党人,好多进步人士被杀害,北伐的胜利果实就这么被他们抢了去。 一直到1928年,北伐军攻克北京,张作霖带着人撤往东北,半路上被日本人炸死,他儿子张学良后来宣布东北易帜,跟着国民政府走,中国才算实现了表面上的统一。 有人可能纳闷,一开始北伐军就十万人,北洋军阀加起来有七十五万,怎么反倒是北伐军赢了? 兵力多少就是个表面数,北伐军后来越打人马越多,最后快有一百万人了,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三样北洋军没有的东西。 战略选得准,不跟所有军阀一块儿打,专挑软的捏,先收拾吴佩孚,再找孙传芳,这样每次打仗都能集中力气,不会被分散精力。 部队能打,像叶挺独立团那样的队伍,党员带头往前冲,将士们都知道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打仗,不是为了军阀抢地盘,所以打仗拼命,心也齐。 老百姓支持,共产党在湖南、湖北这些地方发动工人农民,工人帮忙运物资、救伤员,农民给北伐军送粮食、报信。 上海工人更是直接拿着家伙起义,帮着北伐军拿下大城市,要是没老百姓帮忙,北伐军就算能打,也走不了这么远。 再看北洋军阀,别看人多,其实就是一盘散沙,吴佩孚、孙传芳、张作霖各顾各的,谁也不想真心帮别人。 张作霖甚至想借着北伐军的手,把吴佩孚和孙传芳整垮,自己最后坐收渔利,根本没法一起抵抗北伐军。 就算有帝国主义帮衬,英国人美国人给吴佩孚点武器和钱,日本人帮张作霖,可这些援助也就撑撑场面,没法让老百姓重新支持他们,丢了民心,人再多也没用。 这场北伐打仗,结束了从1916年袁世凯死后开始的十二年军阀乱打,虽说只是表面上统一,可总算没再像以前那样各占一块,为后来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底子。 并且还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,北伐军收回了汉口、九江的英租界,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,也动摇了农村的封建规矩,为后来的土地革命铺了路。 更重要的是,共产党通过这场战争明白,光靠跟别人合作不行,得有自己的军队,所以后来才有了南昌起义、秋收起义,开始走自己带兵打仗、农村包围城市的路。 北伐军走到哪里,就把新观念带到哪里,废除了跪拜礼,推广白话文,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工人农民里传开,慢慢把旧中国的老样子给变了。

0 阅读:27

猜你喜欢

断代史鉴

断代史鉴

分朝代深挖中国史,从先秦到民国,每期一个断代专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