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想到,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,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!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

张五笙说历史 2025-09-16 13:45:37

没想到,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,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!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一大半,只要供应链彻底成型,美国根本不用动武,就能达成目标……。 1985年秋天,纽约广场饭店一间华丽的会议厅里,美、日、英、法、德五国财长齐聚一堂。 窗外是曼哈顿的繁华夜景,室内却弥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紧张,日本代表,面对美方强势的压力,最终在《广场协议》上签下了名字。 那一刻,被许多历史学者视为日本经济黄金时代终结的开始,谁也没有料到,四十年后的今天,相似的剧本会再次上演,只是舞台上的主角,换成了中国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日本产品席卷全球,索尼的收音机、丰田的汽车、东芝的半导体,几乎成为“高质量”的代名词。 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工人们,愤怒地抡起铁锤砸毁日本车,喊着“保住美国工作”的口号,美国感受到的,不仅是经济上的挑战,更是战略霸权遭遇的空前威胁。 于是,美国方面一套组合拳毫不留情地挥出。 《广场协议》迫使日元在短时间内疯狂升值,日本出口的竞争力骤然衰减,原本畅销全球的丰田、本田汽车,突然因为价格飙升而滞销,紧接着,美国以反倾销为名,对日本的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征收100%的惩罚性关税,这不仅仅是商业竞争,更是一场战略绞杀。 最关键的一击发生在技术领域。美国以违反协议为借口,强行要求日本公开其先进的半导体技术专利,并以国家安全为由,瓦解了日本本土的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”。 内部政策失误与外部压力叠加,日本资产泡沫迅速膨胀而后轰然破裂,股市崩盘、房价腰斩,整个国家陷入了长达“失落的十年”,甚至三十年,彼时的辉煌,最终只剩一片唏嘘。 当时间来到2018年,华盛顿白宫,一场关于对华贸易政策的会议持续了数小时,随后,美国宣布对来自中国的数百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,一场史诗级的贸易摩擦拉开序幕。 与此同时,一场名为“供应链重构”的战略悄然推进,美国通过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提供巨额补贴,吸引全球半导体企业将产能转移至美国或其盟友国家。 “中国+1”成为跨国企业不得不考虑的策略,印度、越南、墨西哥被推至台前,成为替代中国的备选,美国甚至试图构建一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所谓“民主供应链联盟”,从经济层面上进行孤立。 尽管剧本相似,但台上的主角变了,剧情也注定不会相同。 当年的日本,存在着难以忽视的脆弱性,其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和美国市场。在技术上,日本虽在应用和制造层面领先,但在最底层的架构、标准和核心技术上,仍受制于人。 当美国拔出“技术卡脖子”这把利剑时,日本发现自己的铠甲并不坚固,加之国内市场狭小,政策制定上深受美国影响,回旋余地十分有限。 而中国,呈现出另一幅图景。 当外部市场风吹草动,庞大的国内消费能力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缓冲作用,从新能源汽车到家用电器,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已占据绝对主导,这种内部循环的力量是日本当年不曾拥有的。 中国的工业体系之完整,冠绝全球,从螺丝钉到航天器,从纺织品到5G基站,几乎所有的产业链条都能在中国境内找到。 面对压力,中国的应对也更为主动和系统化。 “芯片国产化”不再只是一句口号。数千亿资金投入半导体产业,从设计软件到制造设备,从芯片材料到生产工艺,一场全方位的突围正在艰难但坚定地进行着,上海长江存储、中芯国际等企业的名字,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引起关注。 这些差异,意味着美国试图用“旧地图”寻找“新大陆”,注定会遭遇更多的未知与挑战。 美国的战略意图清晰无比,通过重塑全球供应链,将中国从世界经济的中心位置剥离,从而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,遏制其发展,然而,这一蓝图在复杂的全球现实面前,正显示出其理想化的一面。 中国已成为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,这种深度嵌入全球经济肌理的关系,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切断。对于德国车企、澳大利亚矿商、韩国屏幕制造商乃至东南亚的果农而言,中国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收入和就业。 要求他们为了一个地缘政治目标而彻底“脱钩”,无异于让其自断臂膀,其执行的难度和阻力可想而知。 被美国寄予厚望的替代国家,如印度和越南,虽然劳动力成本低廉,但在基础设施、产业工人素质、供应链配套效率等方面,与中国存在代际差距。

0 阅读:2

猜你喜欢

张五笙说历史

张五笙说历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