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,3名侦察员误入一间破旧牛棚。一名战士刚躺下,突然一阵疼痛,伸手往草堆

张五笙说历史 2025-11-04 16:56:24

1949年,3名侦察员误入一间破旧牛棚。一名战士刚躺下,突然一阵疼痛,伸手往草堆里一探,碰到的竟是个圆滑冰冷的东西。没想到,三人凭借此物立下奇功。 一九四九年的春天,长江北岸弥漫着浓重的战争气息,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如铁流般集结,只待一声令下,便要横渡天险,直捣国民党军队的江南防线。可长江不是小河沟,南岸的敌军早已布下重重防御,炮位林立,暗堡密布,哨卡如织。 指挥部急需一份详尽的情报,摸清敌人的软肋,才能减少牺牲,一举突破,就在这时,侦察英雄齐进虎接到了命令,他个子不高,却有一双锐利的眼睛,仿佛能穿透黑夜,一九四五年参军以来,他屡立战功,在山东老家的乡亲们口中,他是个“胆大心细的硬汉子”。 这回,他带着六名战友,包括机灵的宋协义和沉稳的王林芳,乘着夜色,悄无声息地出发了。 七人小组划着一艘小木船,像影子般滑过水面,雨点打在脸上,冰凉刺骨,但他们心里热乎乎的,满脑子都是任务,登岸后,他们猫着腰,钻进一片芦苇荡。湿漉漉的芦苇叶刮在脸上,又痒又痛,可没人吭声。齐进虎压低嗓子说:“分头行动,记清楚炮位和暗堡的位置,天亮前汇合。” 可就在他们分散侦察时,意外发生了,一束探照灯的光柱突然扫过来,紧接着是枪声和喊叫。“暴露了!快撤!”宋协义惊呼道,原来,敌军巡逻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,子弹嗖嗖地飞来,打得芦苇噼啪作响,在混乱中,他们的小船被炮弹击中,碎片四溅,转眼就沉没了。 撤退路上,齐进虎灵机一动,假装成迷路的农民,用当地方言和一名敌军士兵搭话,套出了几个哨卡的位置。可这远远不够,七人被迫躲进一片荒芜的树林,浑身湿透,又冷又饿。天快亮时,他们清点人数,发现只剩三人,齐进虎、宋协义和王林芳。 二十多天过去,他们的衣服破成了布条,脸上瘦得颧骨凸出,可那双眼睛却始终亮着,因为他们手里,已经绘好了一张密密麻麻的敌军防御图,上面标着每一个炮位、每一个火力点,但怎么送回去?长江如天堑横在眼前,三人望着滔滔江水,心头沉甸甸的。 突然,宋协义指了指远处一间破旧的牛棚,屋顶塌了一半,墙壁斑驳,散发着一股霉味。“进去躲躲吧,总比淋雨强。”他低声说。 牛棚里黑黢黢的,地上铺着干草,一股潮湿的泥土味扑鼻而来,王林芳累得几乎站不稳,一屁股坐下去,刚要躺下休息,却“哎哟”一声弹了起来。“什么东西硌死我了!”他嘟囔着,伸手在草堆里摸索。 指尖触到一个圆滑冰冷的东西,他吓了一跳,赶紧缩回手。齐进虎凑过来,掏出火柴划亮,微弱的火光下,一个大木盆露了出来。 那木盆旧得发黑,直径约有一米,边沿裂了几道口子,用麻绳胡乱捆着,盆底还沾着干涸的泥沙,乍一看,就是个破烂玩意儿,可齐进虎的眼睛却亮了。 “老宋,小王,你们看这是啥?”他压低声音,带着一丝兴奋,宋协义摸了摸盆身,木料虽旧,却没完全腐烂;王林芳试着推了推,盆子稳稳当当,“难不成……咱们能用它过江?”宋协义脱口而出。 第一次下水,木盆晃得厉害,宋协义刚坐上去就翻了,三人全掉进水里,冻得直哆嗦,可没人放弃,齐进虎居中稳住重心,宋协义和王林芳在两侧划水,一遍遍练习。 起初,木盆总打转,要不就侧翻,后来,他们摸出了门道,身子要放松,桨要同步用力。几天下来,他们竟能操控木盆在水上前行了,虽然手磨出了血泡,浑身湿透,可那股劲头越来越足。木盆不再是破烂,而是他们唯一的生机。 总攻的日子越来越近,指挥部那边传来消息,大军即将渡江,情报必须尽快送达。齐进虎知道,不能再等了。 一个阴沉的夜晚,江风呼啸,浪头翻滚,三人抬着木盆,悄悄来到江边。木盆被推下水时,发出吱呀的响声,仿佛在抗议,齐进虎第一个跨进去,宋协义和王林芳紧随其后,三人挤在盆里,显得格外局促。“走!”齐进虎低喝一声,木桨划动,木盆晃晃悠悠地漂向江心。 终于,脚触到了泥沙。他们瘫倒在岸上,大口喘气,浑身湿透,冻得发抖。可没时间休息,齐进虎从怀里掏出那卷用油布包好的情报图,还好,没湿。 他们连夜赶到指挥部,将图纸交到首长手中,首长展开一看,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清晰准确,连敌军哨卡的换岗时间都记下了,“好!好样的!”首长激动地拍着他们的肩膀。这份情报立刻被用于调整进攻部署。 多年后,人们站在博物馆里,看着那个发黑的木盆,总会想起那三个侦察员,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,只是普通人,在绝境中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创造了奇迹,历史的长河里,这样的“小人物”数不胜数,他们的勇气和智慧,汇成了胜利的洪流,永远激励着后来人。

0 阅读:0
张五笙说历史

张五笙说历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