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8年,毛主席的一句话,让合肥成为安徽省省会不可动摇! 1958年的秋,安徽

断代史鉴 2025-09-06 15:09:28

1958年,毛主席的一句话,让合肥成为安徽省省会不可动摇! 1958年的秋,安徽人茶余饭后聊得最多的,就是省会到底该定在哪儿,那时候合肥和芜湖争得那叫一个凶,多数人都觉得芜湖更合适。 芜湖靠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,每天码头上的船就没断过,运粮食的、拉布匹的、装煤炭的,一艘接一艘往这儿靠,街上的商铺更是一家挨一家头。 再看当时的合肥,1952年刚从安庆手里接过省会担子的时候,整个城区就5平方公里那么大,啥概念? 大概就是从现在的逍遥津公园走到明教寺,再往南到包河公园,这一圈儿差不多就到边了。 人口也少,满打满算不到6万,街上像样的路没几条,大多是土路,房子也多是低矮的平房,跟安庆的老街区比少了点底蕴,跟芜湖的热闹比更是差了一大截。 安庆以前当了两百多年省会,可早就没了当年的底气,抗战时候被日军毁了大半,1954年又遭了长江洪水,连省政府的临时办公点都差点被淹了。 蚌埠倒是靠着津浦铁路起来的,从以前只有七户半人的小地方,短短二十年就变成了皖北第一重镇,人口超十万。 可它总脱不开“南京北大门”的名头,不管是物流还是生意,都跟南京走得太近,要真当省会,怕是很难撑起整个安徽的架子。 就在这时,毛主席的一次安徽视察,直接给这事儿画了句号。 那年9月16日,毛主席到安徽考察,时任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陪着的时候,趁机提了个请求,想请毛主席给刚要建的“合肥大学”题个校名。 毛主席听了之后想了想,笑着说:“合肥太小,没有名气,还是叫‘安徽大学’好。” 这话听着是改校名,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这是把合肥和“安徽”绑到了一起,认了它省会的身份。 到了晚上,毛主席还专门给曾希圣写了封信,里面问了句:“合肥不错,为皖之中,是否要搬芜湖呢?从长考虑,比较适宜,以为如何?” 就这么一句话,再也没人提省会搬去芜湖的事,合肥的省会位置就这么稳了。 可为啥偏偏是合肥?安徽这地方太特殊了,长江、淮河两条大河横着把全省切成了三块: 南边是皖南,靠着黄山、九华山,多是山区,靠旅游和茶叶吃饭;中间是皖中,平原多,种庄稼也搞点小工业;北边是皖北,大片平原,主要靠农业。 这三块地方不仅日子过得不一样,连说话的口音、吃的口味都差得远,想把全省拧成一股绳,就得找个能顾到方方面面的地方。 安庆偏在皖西南,到皖北的阜阳、宿州得走好几天,根本管不过来;芜湖离南京太近,眼里只能看到沿江的马鞍山、铜陵,皖南的黄山、池州它都顾不上;蚌埠更不用说,满脑子都是皖北,皖南的情况它都摸不清。 可合肥就在安徽正中间,不管是往南调文旅资源,往北帮着搞农业技术,还是往江边对接工厂,都方便得很。 后来合肥修起了“米”字形高铁,不管是皖北的农民来合肥卖粮食,还是皖南的导游来合肥谈合作,都方便得很。 再说当年的形势,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,外头的局势可不太平,美国在周边搞事情,咱还得忙着恢复经济、建工厂,省会不稳是不行的。 安庆、芜湖这些沿江城市,看着热闹,可历史上一打仗就首当其冲。 太平天国的时候,太平军要打南京,先就把安庆围了好几个月,城里的粮食吃完了,老百姓只能啃树皮,好多商铺都被烧了,好不容易攒的家业全没了。 抗战的时候更惨,1938年日军一过来,安庆没撑多久就沦陷了,日军就是从安庆往上打武汉的。 要是把省会还放安庆或者芜湖,万一真有战事,敌人顺着长江往下打,一天之内可能连南京带咱安徽的省会都没了,那整个安徽不就没了主心骨? 合肥就不一样了,它在咱安徽中间,不挨江不靠海,就算外头有动静,它也能稳得住,能安安稳稳当全省的“定心丸”。 有人早年还质疑,合肥底子这么薄,能当得起省会吗?可这么多年看下来,恰恰是“底子薄”给了合肥折腾的空间。 定了省会之后,合肥主动去对接上海,一下子就搬来56家工厂,有纺织厂、机械厂,还有做肥皂、毛巾的日用品厂 再后来,中科大迁到合肥,一下子来了好多大学生、教授,街上的书店多了,咖啡馆也多了。 中科院的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也跟着过来,慢慢就搞起了科创。 京东方在合肥建厂,周边的超市、学校、医院都跟着建起来,以前荒凉的地方,慢慢变成了热闹的产业园。 再到后来蔚来汽车过来,路上跑的合肥造的电动车越来越多,连外地的人都来合肥买电动车。 现在的合肥,不仅有大工厂,还有量子实验室、科学岛,从以前的小县城,变成了能带动全省GDP超4万亿的核心城市。 合肥用七十年的时间,把“皖之中”这个简单的地理坐标,活成了安徽发展的核心坐标。 从泥泞土路的小城,变成了现在高楼林立、科创满满的大都市,这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0 阅读:94

猜你喜欢

断代史鉴

断代史鉴

分朝代深挖中国史,从先秦到民国,每期一个断代专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