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,日本陆军中将南木世隆,骑着高头大马,得意洋洋地视察军事基地,没想到,给他牵马的马夫突然给了他两枪…… 1921年9月,常隆基在辽宁西丰县铜台村的贫农家里出生,这孩子3岁那年,母亲就因“产后风”走了,剩下他跟父亲相依为命。 可没等他长大,日伪的铁蹄就踏碎了家,1939年,“归屯并户”的命令下来,“讨伐队”硬拆了常家两间破草房,父子俩只能搬到一公里外的苔碧部落,搭个草棚子凑活。 夜里冷风往棚子里灌,本就多病的父亲熬不住,没多久也含恨走了,18岁的常隆基一下子成了孤儿,身边只剩个年幼的弟弟。 1940年,伪满洲国颁了《国兵法》,年满19岁就得当兵,常隆基不想走,弟弟还小,没人照顾。 他找到王甲长求情,把攒着盖房的20根木头送过去,王甲长嫌不够,又牵走了家里唯一的毛驴。 可当兵名单下来,照样有他的名字,王甲长翻脸不认人,说“这是满洲国的命令”,常隆基躲了几天,怕连累乡邻又只能回来,刚进屯就被王甲长扣下,转天送进了县城的接兵部队。 他被编进伪“靖安军”二团迫击炮连,那支部队早前是日本青年组成的游击队,后来填了不少东北华人,可骨子里还是侵略者的工具。 进了兵营,常隆基才算掉进了魔窟,日军教官用日语发令,他听不懂,做错个动作就遭拳脚,还有“嘴巴协会”逼新兵互扇耳光。 他身子单薄,又不会逢迎,挨打的次数最多,夜里偷偷用蚊帐绳上吊,幸被同乡黄凤祥救下。 醒了他跟黄凤祥说:“跑不了,死不成,我非要找机会干掉他几个。” 家破人亡,屈辱堆到了顶,这才让一个只想护着弟弟的青年,生出了跟侵略者拼命的胆。 1943年春天,伪“靖安军”要迎接日军驻伪满最高顾问南木世隆视察五顶山要塞,选了10个牵马兵,常隆基报了名。 他知道这是近敌的机会,日军对安保查得严,士兵配枪不配弹,军官不准带枪,营区门口三道岗,连马草料都要翻三遍。 5月1日傍晚,伪连长邹士朋叮嘱他“别出岔子”,转身回家了,常隆基摸进连部,从保险柜里拿出连长的备用手枪,用毛巾包着送到黄凤祥那儿藏好。 转天一早,他取回枪塞进战马粪兜,混过了刺刀挑衣襟的检查。 南木世隆一行人到了,常隆基牵着的枣红马正好分给这位中将,马队走到半山腰的小河边,南木世隆刚下马,常隆基从粪兜里掏出手枪,对着南木世隆胸口就是两枪。 南木世隆当场倒地,他飞身上马,顺着山下没接到警戒命令的缝隙,一口气冲出了封锁圈。 日军暴怒,调动骑兵、宪兵封了松花江沿岸,连渔船都集中看管,还放话“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”。 常隆基跑到大兴屯,一户姓刘的老人可怜他,给换了便衣,他弃了马步行往江边赶,想渡江投奔苏联红军。 可在富士屯的江边,他遇上了化装成渔民的汉奸陈丰年,被捆上牛车往二龙山送。 半道上他挣开绳子跳车逃跑,拼尽全力跑到松花江南岸,却看见日军骑兵排着队把江边围得严严实实。 前有江水,后有追兵,常隆基站在岸边,回头朝着日军的方向喊:“我成功了!就算没打死南木,也让你们知道,中国人不好惹!” 说完就往江心走,22岁的生命沉进了还飘着碎冰的江水里。 常隆基的路,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选的,家被拆了,爹没了,妻子惨死,连当兵都是被硬逼的,可偏偏是这样一个被逼到绝路的普通人,最后敢对着日本中将抬手开。 最可惜的是,那南木世隆还挺命大,这两枪都没有要了他的命,让他逃过一劫。 现在提起抗战英雄,人们常想起那些战功赫赫的将领,可像常隆基这样的小人物,更该被记住。 他没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战绩,甚至很多人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过,可他用22岁的生命证明了一件事:中国人的骨头,从来不是侵略者能打断的。 哪怕只是个牵马的马夫,哪怕手里只有一把偷来的手枪,只要被逼到绝境,照样能站出来,让侵略者知道,这片土地上的人,不好惹。 22岁的常隆基没留下什么遗物,却把“中国人的骨头”刻进了历史里。 不是只有穿金戴银的才是英雄,被逼到绝境仍不肯低头的普通人,照样能让侵略者胆寒。
志愿军四任司令员,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,是哪两位?“1951年4月13日,飞机
【2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