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4年,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,发现射程不够,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剂。不料,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:“不能加,一滴都不能加!而且要减少600kg助燃剂才行。”此话一出,全场一片哗然,可钱老却立刻陷入沉思 “不仅不能加,我们还要去减少这个剂量!”东风2号导弹总装车间里,这句石破天惊的话让全场瞬间鸦雀无声。 在所有人都主张增加燃料以解决射程不足问题时,这个年轻技术员的反向提议听起来简直像自杀式建议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钱学森并没有立即否定,而是摘下眼镜缓缓坐下:“说说你的计算过程。” 这个敢于逆流而上的年轻人名叫王永志,当时只是研究院里资历尚浅的技术员。 在1964年那个春天的技术研讨会上,面对东风2号试射失败后射程不足的困境,整个团队已经连续争论了三天。当时的主流意见很直观:既然导弹达不到预定射程,就应该增加燃料携带量。几乎所有资深专家都在计算需要追加多少吨燃料,唯独王永志通过独立计算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。 王永志注意到一个被忽视的关键数据:导弹发射时推进剂温度直接影响燃烧效率。当时使用的液氧沸点极低,在西北试验场高温环境下极易汽化,导致氧化剂流量不足。他通过热力学计算发现,不是燃料总量不够,而是氧化剂比例失衡造成燃烧不充分——多余的燃料反而成了死重,拖累了导弹的加速度。 “在现有环境温度下,每减少1公斤燃料,反而能增加0.8公里射程。”王永志拿着计算稿向钱学森解释,“减少600公斤燃料相当于给导弹减负,让它在最佳推重比状态下工作。”这个反直觉的方案背后是扎实的弹道力学原理:导弹不是燃料越多越好,而是需要精确的能量管理。 钱学森的沉思持续了整整十分钟,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动力学博士,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质量因子对火箭方程的影响。最终他拍板:“按王永志的方案做减重处理。”结果令人震惊:减燃料后的东风2号导弹不仅达到了设计射程,甚至超出了预期指标。 这个决定不仅挽救了一个重大国防项目,更改变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进程。 令人敬佩的是,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科研体系中,钱学森能够摒弃资历偏见,纯粹从科学理性出发采纳年轻技术员的建议,这种开放思维模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宝贵传统。后来我国航天领域推行的“技术民主”——无论职称高低皆可直言献策,正是由此事件开创的先河。 “钱老教会我们,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。”这种精神传承使得中国航天在后来半个多世纪里,始终保持着敢于突破常规的创新活力。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
1964年,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,发现射程不够,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
万象快报侠
2025-09-04 00:45:04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