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6年,在郭沫若、吴晗等人的极力主张之下,国家最终同意对明定陵进行发掘。然而当万历皇帝的棺椁被打开,他身上的龙袍一遇空气竟渐渐变黑,许多珍贵文物也遭受不可逆的损害。自那之后,中国再也不主动发掘任何帝王陵墓。 1956年那个春天,北京城柳絮纷飞,郭沫若和吴晗的心里却烧着一团火。他们连着给国务院递了好几次报告,铁了心要挖开万历皇帝的定陵。报告里白纸黑字写着“填补明史研究的空白”,字字句句都砸在学术分量上。 反对的人不是没有。文物局的老专家们急得直拍桌子:“现在的保护条件根本跟不上!挖开了就是毁!”可郭沫若扶了扶眼镜,说话慢条斯理却寸步不让:“总不能因为怕摔跤就不走路吧?” 争论了小半年,批文还是下来了。1956年6月,考古队浩浩荡荡开赴明十三陵。卡车碾过黄土路,扬起的灰尘糊了路人一脸,谁也不知道这趟车拉的不仅是铁锹和洛阳铲,还有中国考古史上最沉重的教训。 找墓门就像大海捞针。工人们沿着红墙挖了十几条深沟,一铲子下去全是夯土,挖到三米深不见任何线索。直到1957年5月,有个工人突然喊起来:“瓷片!全是瓷片!”沟底散落的青花碎片在太阳底下泛着幽光,郭沫若蹲下身,手指抖得差点捏不住碎片——这是万历年的官窑瓷,定陵的入口就在眼前! 9月19日凌晨,探照灯把工地照得雪亮。当最后一块夯土被撬开,黑黝黝的洞口突然涌出阴冷的风,吹得人直打寒颤。有人试着往洞里扔了块石头,好久才传来闷响。 墓室里静得吓人。手电光扫过之处,整箱整箱的金银器堆得比人还高,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静静躺在汉白玉宝床上。檀木棺材完好如新,仿佛昨天才刚下葬。 开棺那一刻,所有人大气不敢出。当棺盖被缓缓移开,万历皇帝穿着绣金龙袍躺在那里,面容安详得像睡着了一样。吴晗忍不住惊叹:“这保存状态简直……”话没说完,他就愣在了原地——皇帝身上的龙袍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由黄变黑,像是被无形的手抹去了色彩。 紧接着,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。棺内的织锦缎子碰风就碎,化成黑灰飘散在空中;精美绝伦的罗裙纸片般蜷缩破裂;就连皇后凤冠上的珍珠都迅速发黄崩裂,噼啪声在死寂的墓室里格外刺耳。 有人试图用棉被去盖,却发现根本无济于事。短短几分钟,三百年前的华美冠服全部化为焦炭,只剩下金银器皿孤零零地反射着惨白的光。 郭沫若僵立在棺椁前,眼镜片上蒙着厚厚的水汽。他后来在日记里写:“那一瞬间,我知道自己成了千古罪人。” 消息传回北京,文物局局长当场摔了茶杯,连夜写就的紧急报告直接送进中南海。三天后国务院就下发通知,白纸黑字写着“立即停止一切帝王陵墓发掘”。 定陵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,最终抢救下来的不到三分之一。那些氧化变形的金器、碎成齑彩的瓷器,至今还躺在博物馆仓库里,诉说着当年那场仓促的考古之痛。 更可惜的是万历皇帝的龙椅——本来保存最完整的楠木宝座,因为急着拍照曝光,在闪光灯下彻底开裂。现在故宫展出的那个,其实是后来仿制的复制品。 2018年定陵博物馆重新开放时,九十多岁的老研究员被人扶着来看展。他在氧化变黑的龙袍展柜前站了很久,最后抹着眼泪说:“我们那时候太年轻,总以为能留住时间。” 如今十三陵的夕阳依旧红得像血,定陵地宫入口立着“禁止入内”的牌子。风吹过的时候,仿佛还能听到1957年那声叹息。 【消息源自:《定陵发掘六十周年反思:中国考古学的转折点》2017-08-14 中国文物报】
公元1638年,满清军队杀死了明朝一品大员家中47口,这位一品大员临终前
【4评论】【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