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7月,蒋介石将赋闲已久的王家烈重新起用,任命为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。这位昔日的“贵州王”,已在蒋介石麾下担任中将参议多年,此时突然被委以此职,实则是想推他上前线,充当炮灰。 1949年7月的贵阳,暑气闷得人发慌。蒋介石一纸任命状送到王家烈手中,让他出任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。明眼人都知道,这哪是什么委以重任,分明是把他往火坑里推——西南局势早已危如累卵,这个“副主任”的椅子还没坐热,恐怕就要给蒋家王朝陪葬。 王家烈捏着那张轻飘飘的委任状,嘴角扯出苦笑。十四年前那幕,又浮现在眼前。 1935年4月,贵阳机场。张学良亲热地揽着他的肩:“家烈兄,跟我坐飞机去武汉转转,委员长有要事相商。”螺旋桨轰鸣声中,张学良忽然从西装内袋掏出一份文件。纸张簌簌作响,上面白纸黑字写着:“免去王家烈贵州省主席兼第二十五军军长职务,调任武汉参议。” 机舱外云海翻腾,王家烈的心直往下坠。他攥着扶手的手指节发白,终于明白什么叫“空中夺权”。当年称雄贵州的“桐梓系”首领,此刻连跳机都做不到,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经营半生的基业,在万米高空化为泡影。 从草根到“贵州王”,他走了整整二十年。1893年出生在桐梓县农家,读过几年私塾就为生计奔波。1914年投军时,谁也想不到这个瘦高个青年日后能执掌黔省大权。护国战争时扛枪冲锋,军阀混战时合纵连横,直到1932年取代毛光翔主政贵州,他用的不仅是枪杆子,更是脑瓜子。 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?蒋介石早就盯着贵州这块肥肉。1935年红军过境,老蒋的“一石二鸟”之计狠辣至极:既要剿共,又要削藩。十万中央军开进贵州,美其名曰“助剿”,实则在贵阳城外架起炮口。王家烈心里明镜似的,作战命令能拖就拖,部队调动磨磨蹭蹭——他深知只要黔军伤筋动骨,自己立马会成为砧板上的鱼肉。 果然,老蒋的耐心耗尽了。张学良那出“空中罢官”的戏码,成了民国政坛最经典的夺权案例。被撸得干干净净的王家烈在武汉闲居,整天对着长江抽烟。昔日部下绕道走,旧交故友避不及,连贵阳送来的茅台酒都带着施舍味。 抗战八年,他挂了个第二十军团副军团长的虚职,却连一个连都调不动。有人劝他活动活动,他摆摆手:“蒋介石宁用奴才不用人才,我早看透了。” 1949年的人生抉择,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。国民党溃退台湾时,大小官员挤破头要登机,王家烈却收拾包袱回到贵州老家。共产党不但没清算他,反而安排他当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。毛泽东有句话说得透:“王家烈在贵州人民心中是有分量的。” 这份分量,来自他主政时修公路、办学校、整顿金融的实绩。贵阳到桐梓的公路就是他力排众议修的,当年多少乡绅跳脚骂他“败家子”,如今马帮车队都改走柏油路。 新中国的政治舞台上,王家烈穿上中山装,当贵州省人大代表,1955年更当选省政协副主席。他写的《黔省往事》《桐梓系兴衰录》成了研究贵州近代史的一手资料。1966年病逝时,贵阳百姓自发沿街送行——他们记得这个高个子省长当年总爱卷着裤腿下田,说话带着浓重的桐梓口音。 从黔军小兵到封疆大吏,从空中罢官到重获新生,王家烈73年的人生就像贵州的盘山公路,百转千回终是向上。临终前他对家人说:“我这一生跟过旧军阀,反抗过老蒋,最后跟着共产党走了正道,值了。” 【消息源自:王成斌、刘炳耀、叶万忠、范传新,《民国高级将领列传(第四集)》,解放军出版社,1989年版,第54-65页】
1975年,蒋刚咽气,比蒋经国只大12岁的宋美龄就想独揽大权,没想到,一向憨厚的
【1评论】【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