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以为的殉葬,可能是大活人哭天抢地被推进地宫,随着地宫封闭,里面的人为了活下

一桐评这个去 2025-09-02 20:36:23

很多人以为的殉葬,可能是大活人哭天抢地被推进地宫,随着地宫封闭,里面的人为了活下去开始无所不用其极,包括但不限于吃贡品,破坏地宫摆设尝试挖洞? 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  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最早出现了活人随葬的迹象,那时人相信魂魄另有归所,死后还需要有人伺候,迷信和巫术是当时解释世界的方式,于是就有了“把人带下去”的做法,到了商朝,这种行为变成了常规操作,最著名的殷墟里,考古学家挖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咋舌的殉葬坑,有的墓葬中,尸骨堆叠如山,战俘、奴隶甚至贵族都被一同埋入地底,那并不是几个人的悲剧,而是一个制度下的大规模人命消耗。   周朝时期,把殉葬写进了礼制,天子死,妃嫔、仆从、战士都得“随行”,这种做法就像是一场裹挟所有人的权力仪式,即使是春秋战国那样思想活跃的时代,也依然很难彻底改变,虽然有人提出反对的声音,可制度的惯性远比一纸命令更有力量,一个旧习惯要从社会中彻底剔除,往往要付出成千上万条生命的代价。   到了汉朝,刘邦废除了活人殉葬,短暂地让这项残忍的做法得以停歇,可惜历史总是喜欢反复,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,重新拾起了这一“祖制”,他去世时,数十位妃嫔与宫女被强行带走,只为了“陪伴”他走完黄泉路,在此后的几十年中,明朝的多位皇帝纷纷效仿,仿佛这是权力最后的荣耀仪式,而这些被逼着“陪葬”的人,大多不过二十来岁,很多甚至还没做过皇帝的枕边人,就被列入了墓葬名单。   更令人心惊的是,明朝还在“技术”上对殉葬进行了“升级”,为了让尸体不腐,竟然采用水银灌注的方式,活人被灌入剧毒的金属液体,在极度痛苦中死去,只为了死后不“难看”,这种方式下的死亡,远比活埋更残忍,有人骨头上残留着被撬开的痕迹,有人手指嵌在墓壁砖缝中,指甲裂开,骨节弯曲,这些不是自然死亡的姿势,而是临死前的挣扎和求生。   而在考古现场,人们不断发现这些挣扎的痕迹,罗伯湾汉墓中,有七具遗骸仍带着未吃完的果核,有人忍不住啃贡品充饥,试图多活一会儿,安阳车马坑里,有人死在车轮之下,指尖布满夯土,显然在试图爬出去,西周的一处墓葬里,小孩的遗骸旁边放着一只陶碗,碗沿有两排牙印,釉面被磨掉一块,小手依然紧紧攥着碗口,这种场景,比任何文字都更让人沉默。   不仅是身体上的挣扎,更多时候是心理上的绝望与抗争,元朝的一个殉葬案例中,有女子吞下金簪试图自尽,后来又吞下观音土想呕出簪子,手腕缠着破布止血,哪怕明知无望,也不愿就此放弃求生的权利,到了清朝,也并未彻底结束这类悲剧,虽然康熙下令禁止八旗人用奴仆殉葬,但民间的“烈女”牌坊制度却仍旧压得人喘不过气,有人因为丈夫早逝,被婆家逼得断粮绝水,最后只能上吊求死,而这样的行为,竟然换来了一个写着“节烈可风”的石碑。   在博物馆里,人们往往被金银玉器吸引,却很少关注那些不起眼的物件,一个玉米罐、一个陶碗、一块指甲刮花的砖,这些才是历史最真实的一面,比如玛雅地区的一座墓葬中,一名仆人遗骨紧紧抱着一个陶罐,罐中装着玉米种子和还没倒掉的泥土,罐身有几道指甲印,他也许知道地宫里种不出庄稼,但仍然试图带着生机活下去。   这些故事没有英雄,也没有奇迹,有的只是一个个普通人,面对死亡时的本能反应,他们不想死,他们努力活下去,他们用牙齿咬陶碗,用手指抓砖墙,用最后一口气咬住贡品,他们的挣扎,是对不公制度最直接的反抗,他们的痕迹,是对后人最深刻的提醒。   回头看,那些被称为“祖制”的行为,不过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,他们用“荣耀”“节烈”“忠君”来掩盖人为制造的死亡,用制度把人推入地底,然后告诉后人:这是文明的一部分。   可真正的文明,不该是把人当作随葬品,更不该用权力践踏求生的欲望,从数千年前的殉葬坑,到明清的烈女碑坊,每一位殉葬者都在用生命提醒我们,生命的价值不该被随意定义。   他们没有名字,只有骨骼、牙印、抓痕和挣扎的姿态,可正是这些微小的证据,拼凑出了一个最大的真相:在黑暗中,人类始终在寻找光,哪怕地宫再深、石门再重,只要还有一口气,就有人想要逃出去。   信息来源:澎湃新闻——老祖宗的殉葬制度,是什么时候才彻底废止的? | 循迹晓讲;北京日报客户端——他是个悲剧皇帝,临终却实施仁政,禁止嫔妃殉葬    

0 阅读:0
一桐评这个去

一桐评这个去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