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为什么不担心芯片制造和光刻机的问题?就这么说吧,除了中国,其他国家都不担心这种问题!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以能源和军工为支柱,对芯片的需求相对特殊,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的运行依赖于工业控制芯片,但这些领域对芯片的制程要求并不高,监控石油管道或天然气运输的设备,使用90纳米甚至更老的芯片即可满足需求,军事领域的情况也类似,导弹、坦克的火控系统以及雷达设备并不需要7纳米或5纳米的精密芯片,俄罗斯的军工装备更强调芯片的稳定性、抗干扰能力,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耐用性,而非先进制程,因此,成熟制程芯片成为俄罗斯军用芯片的主要选择,既能够保障性能,也符合经济性。 从技术角度看,俄罗斯的芯片生产能力保持在90纳米到130纳米的水平,苏联解体后,由于资金不足和技术投资减弱,俄罗斯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相对滞后,但这也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“优势”,因为没有追逐高端制程的压力,俄罗斯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军工领域,军工领域的芯片需求可以通过现有的生产线满足,俄罗斯最大的芯片厂商米克隆和安格斯特雷姆主要生产90纳米及以上的芯片,供应国内军工和工业市场,这种“够用即可”的思路,使俄罗斯在芯片发展上显得淡定从容。 在光刻机技术方面,俄罗斯的发展路线同样显得务实,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,但高端光刻机的研发投入巨大,技术难度极高,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机由荷兰ASML公司主导,其EUV光刻机能够支持7纳米及以下的芯片生产,然而,俄罗斯并未试图直接追赶这一技术高度,而是选择从350纳米光刻机起步,2024年,俄罗斯宣布成功开发出国产350纳米光刻机,主要用于生产军工和工业领域的芯片,尽管这一技术水平落后于全球领先厂商数十年,但对俄罗斯而言,这已经能够满足当前的核心需求。 俄罗斯的光刻机研发得到了国内科研机构的支持,俄罗斯科学院在光源理论和光学器件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,尽管在产业化方面存在不足,但这一技术储备为光刻机研发提供了基础保障,同时,俄罗斯也采取了一种渐进式的发展策略,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14纳米制程的国产化,在这一过程中,俄罗斯通过灵活运用现有设备,以及从白俄罗斯等盟友国家获取老旧光刻机,保障了芯片生产的连续性。 在民用芯片领域,俄罗斯选择以进口为主,由于俄罗斯本土电子消费市场规模较小,国内芯片生产能力主要服务于军工和工业市场,民用芯片则通过进口解决,近年来,受制裁影响,俄罗斯转向中国、土耳其和阿联酋等国家,通过中转贸易渠道获取所需芯片,数据显示,制裁后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芯片占总量的50%以上,其余部分则来自其他国家,尽管芯片价格大幅上涨,但与自行研发和生产相比,进口仍然是更为经济的选择。 俄罗斯的芯片战略还体现出军用与民用的明确分离,在军用领域,俄罗斯强调自主可控,确保关键设备所需芯片能够通过本土生产或替代方案解决,即便受到西方制裁,俄罗斯军工依然能够通过技术改造或使用民用芯片改装满足需求,比如,导弹控制系统可以使用汽车芯片或家电控制芯片稍加调整后替代,这种方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,另一方面,民用芯片则采取开放合作的方式,以进口为主要手段,不追求高昂的本土化制造。 俄罗斯的芯片发展路线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,美国和欧盟国家拥有强大的半导体产业基础,能够满足本国对高端芯片的需求,中国由于体量庞大,对高端芯片的依赖程度较高,正在加速推进国产化进程,而俄罗斯则因经济体量和产业结构的限制,选择了一条稳健且务实的道路,通过差异化的发展策略,俄罗斯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