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6年9月8日,毛主席病危,他吃力地握笔写下“三”,又敲了3下床头,陪护人员猜了半天,终于猜对了,主席笑了,他们却哭了。 毛主席出生在1893年的湖南韶山一个普通农家,家里靠种地和做小生意过日子。他小时候就帮家里干农活,13岁就得全职下地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到了长沙求学,他接触到各种新思想,像孙中山的革命主张,让他眼界大开。1911年革命爆发,他短暂参军,亲眼见识了王朝倒台的乱局。之后回学校,继续钻研历史和西方书籍,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。 1919年到北京大学当助理,遇到李大钊他们,第一次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。那时候五四运动闹得轰轰烈烈,他组织学生上街,推波助澜。1921年,他参加中共一大,从此走上革命路。起初在湖南建党支部,搞工人运动,积累经验。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,他带队上井冈山,开辟农村根据地,发明游击战打法。长征路上,1935年遵义会议让他站稳脚跟,指挥红军到陕北落脚。抗日时期,推动国共合作,扩大根据地,写出《论持久战》指导对日作战。 1945年后内战,他指挥三大战役,1949年建国,当上主席。五十年代,搞土地改革,分田给农民,推动农业合作化。同时启动工业化,建钢铁厂机械厂,打下经济底子。七十年代,促进中美关系,1972年见尼克松,开辟外交新路。尽管身体不行了,他还关心国际事,直到1976年9月9日离世。 毛主席晚年健康每况愈下,1976年年初就几次心脏出问题,3月和7月各发作一次,9月2日又来第三次,让他完全动不了。9月8日那天,他全身插满管子,氧气管、心电监护啥的都上齐了,但清醒时还坚持看文件看书,一天11次,总共2小时50分钟。工作人员记录显示,他平均每次看不到16分钟,就得歇会儿。那天他想了解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情况,因为日本政局动荡,三木面临大选,党内有“打倒三木”运动,涉及洛克希德贿赂案,影响中日关系。他声音发不出,就在纸上写“三”字,又敲床头三下。陪护的人起初猜不透,有人想是数字信号,有人猜是医疗需要,轮番试探,花了半天工夫。最后机要秘书张玉凤想起来,是“三木武夫”的“三”。她赶紧让人拿来外交部报告,一沓文件详述三木的政策。 三木1974年上台,推动党内改革,限制国防开支在GDP1%内,支持核不扩散,对亚洲外交注重经济合作,避免排他性集团。这跟中日友好相符,但党内派系冲突激烈,选举形势严峻,可能丢掉多数席位,继任者政策或变。张玉凤坐在床边,大声读给他听,焦点在对华态度和选举动态。毛主席听后点头,嘴角微微动,工作人员见状眼泪直流。因为即使这样,他还挂念外交布局,为中国在亚洲争取主动。 三木武夫这个人,出生在1913年日本德岛,早年学法律,当过议员,战后加入自民党,1968年当外相时主张亚太合作,避免贸易壁垒。1974年12月当首相后,处理洛克希德案,曝光贿赂丑闻,导致党内元老不满,推动倒阁。1976年大选前,他改革选举资金,强调透明,但反对势力大,自民党内部分裂。毛主席关注他,是因为日本政局变动会波及中日关系,那时中美还没正式建交,中日也在探索前行。三木的温和路线有助于区域稳定,避免军事扩张,促进经济交流。但如果他下台,新首相可能转向保守,影响中国外交。 报告中提到,三木夏季演讲强调和平外交,支持中日友好。毛主席听这些,偶尔眉毛动动,表示注意。医生见心电图波动,就提醒不能太激动,读到一半停下。整个过程反映出毛主席对国际格局的敏感,即使身体不行了,还在为国家谋划。类似事件不是第一次,之前他也通过手势要唐山地震灾后报告,关心民生恢复。
1976年9月8日,毛主席病危,他吃力地握笔写下“三”,又敲了3下床头,陪护人员
历史拾遗者
2025-09-02 04:27:49
0
阅读:2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