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造船业要完了?”因为特朗普的命令,现在很多买家都将订单下到了日本,有人说以后我们的造船业会进入寒冬时期,但是我觉得,这只是暂时的,如果美国坚持,最终只会两败俱伤。 特朗普政府为了重振美国早已衰落的造船业,从2025年初就动作不断。先是通过301调查,声称中国海事、物流和造船业存在“不合理行为”,接着就抛出了一系列打压措施。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的靠港费方案,不再是固定金额,而是按净吨或集装箱计费,计划从2025年10月开始征收,还会逐年递增,到2028年4月之后,对中国船舶运营商和所有者每净吨要收140美元,对使用中国船舶的运营商每净吨收33美元或者每卸载一个集装箱收250美元。 这意味着一艘10000TEU的集装箱船,到2028年之后单次靠港费可能高达756万美元,这对航运企业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与此同时,《美国船舶法案》2.0版本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,不仅要让中国输美货物由美国船舶运输的比例逐年递增到10%,政府采购货物更是要求100%由美国船舶运输,还把在华订购、维修船舶的外国船企也纳入打击范围,征收额外港口费。 这些政策一出,确实有一些买家开始把订单转向日本,这也让“中国造船业不行了”的说法有了市场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中国造船业的根基没那么容易动摇。 看看全球市场份额就知道,目前中国制造的商用货船在全球的比例已经超过50%,近70%的全球新增订单运力都在中国船厂建造。在集装箱船领域更是占据绝对优势,2024年拿下了全球近69%的订单,而日本在这一领域的份额只有6%。 这样的市场地位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,是中国造船业多年来在技术、成本、效率等方面不断积累的结果,哪能因为一些短期的政策变动就彻底改变。 再说那些转向日本的订单,日本造船业真能接得住吗?其实很难。日本造船业这些年规模不断萎缩,全球份额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。造船业是个高度依赖规模效应和产业链配套的行业,日本既没有足够的产能,也缺乏像中国这样从钢铁、机械到电子设备的完整产业链支撑。 美国自己的情况更糟,造船成本是亚洲国家的2到3倍,有些甚至达到5倍。鼎盛时期美国造船业有140万个工作岗位,到2024年12月已经减少到十分之一,劳动力严重短缺,而且造船厂的基础设施老化,技术也相对落后。 就拿造集装箱船来说,美国现在能造的最大集装箱船仅能运载3600个标准箱,远低于2024年停靠美国港口的集装箱船的平均运力。这样的产业基础,就算有政策补贴,也很难真正形成竞争力。 中国造船业的优势还体现在技术创新上,尤其是在绿色船舶领域的突破,更是让自身的竞争力不断提升。随着全球对环保要求的提高,国际海事组织的碳排放新规越来越严格,绿色低碳成为造船业的发展方向。 中国在这方面早已布局,并且取得了不少领先成果。在LNG燃料动力船领域,中国建造了全球首艘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原油船“远瑞洋”轮,还拥有国内首艘C型罐式专用LNG加注船“新奥普陀号”。 甲醇动力船方面,不仅有国内首艘绿色甲醇燃料动力VLCC船型设计方案获得认可,世界最大、中国首艘甲醇加注船“海港致远”号还顺利完成了首次“船-船”同步加注作业,让上海港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这项功能的大港。 在氢燃料动力船领域,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“三峡氢舟1号”已经成功首航,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我国内河船舶应用实现了零的突破。 这些技术成果可不是凭空得来的,背后是中国船级社等机构制定的近90项绿色生态相关规范指南,为绿色船舶的开发提供了清晰的框架。有了这些技术支撑,中国造船业在应对全球环保趋势时就有了底气,也能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。 特朗普政府的这些政策,看似是在帮助美国造船业,实际上却在给全球航运业和美国自身经济添乱。美国商会以及全美零售联合会等商业团体早就担心,这些做法会推高航运成本,迫使零售商和制造商提高价格。 世界航运理事会也指出,征税可能影响到几乎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船舶,每年将给美国消费者带来高达300亿美元的成本,还会使美国出口的运输成本翻倍,甚至可能让港口交通转移到加拿大和墨西哥。 其实,造船业是个全球性的产业,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和产业链布局。中国造船业能有今天的地位,是市场选择的结果,是多年来不断积累和进步的体现。 特朗普政府想用行政手段强行改变这种格局,显然是不现实的。短期来看,可能会对中国造船业造成一些影响,订单会有一些波动,但从长远来看,只要中国造船业继续保持创新活力,不断提升自身实力,就一定能够抵御这些外部冲击。 而美国要是一意孤行,继续推行这些保护主义政策,最终伤害的不仅是中国造船业,更是全球航运产业链的稳定,美国自身的经济和企业也会深受其害。
“中国造船业要完了?”因为特朗普的命令,现在很多买家都将订单下到了日本,有人说以
天天纪闻
2025-09-01 18:37:11
0
阅读:408
用户10xxx22
对不是中国产的去美国的船征收100万
c136831
如果老美真收,那我们的港口也可以收不是我们产的。这玩意儿干仗谁不会?看看最后谁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