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!”2006年,肿瘤专家华益慰抗癌一年离世,在生命的尽头,他留下了这一句振聋发聩的遗言.......[凝视] 2005年,72岁的华益慰医生刚刚完成一台手术,却没想到,这竟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主刀。不久后,这位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著名肿瘤专家被确诊为胃癌晚期。 从医生到患者,身份的转变让这位“华一刀”体验到了治疗的另一面,全胃切除术后,他出现了严重的反流现象,肠液和胆汁不断往上返,食道被烧得连咽口水都困难。 华益慰医生接受了8次腹腔热化疗,每次治疗时腹腔被加热到41度,90分钟的煎熬让他痛苦不堪。他无法正常进食,只能依靠鼻饲维持生命。 在病房里,华益慰特别关注同病房的胃癌患者,他发现一位50多岁的患者术后恢复很好,而另一位60岁的老人却因为反流严重,每天夜里都要坐着睡觉。 这种对比让他开始思考:是否所有的胃癌患者都需要全胃切除?他向前来探望的战友于聪慧医生建议,以后做胃切除手术时,尽量不要全切,哪怕只留一点胃,患者的痛苦也会减轻很多。 华益慰算过一笔账:全胃切除可能让患者多活6—8个月,但这段时间基本在痛苦中度过;而保留部分胃虽然生存时间可能稍短,但生活质量明显更高,他认为医生不能只看生存数据,更要看患者的感受。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,华益慰总结出一个观点:真正促使康复的,绝不仅仅是药物本身。他发现病房里那些恢复较好的患者,往往有三个共同特点。 首先是营养状况,华益慰注意到,那些家属精心调理饮食的患者,体重下降较少,化疗副作用也相对轻微。他建议医生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营养支持,这和用药同等重要。 其次是心理状态,他观察到,乐观的患者明显比消极患者恢复得更好,有位老教授每天都会和病友聊天,讲笑话,整个病区的气氛都被他带动起来,这种积极情绪确实对康复有帮助。 最后是家庭支持。华益慰发现,家属陪伴密切的患者,治疗依从性更高,情绪也更稳定,有个患者的女儿每天都来医院,帮父亲按摩,陪他聊天,这位患者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于其他人。 2006年8月12日,华益慰医生永远离开了人世,去世前,他郑重叮嘱家人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,希望自己的躯体能继续为医学教育服务。 华益慰的经历改变了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胃癌治疗理念,现在,医生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,不仅考虑肿瘤的大小和分期,还会详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、心理承受能力和家庭支持情况。 他的同事于聪慧医生回忆说,华益慰生前常说:“我们治疗的不是胃癌,而是得了胃癌的人。”这句话现在成了科室的座右铭。 华益慰的故事让人思考一个深刻问题: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我们是否过度关注了疾病本身,而忽略了患病的人?当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发生冲突时,医生和患者该如何选择? 这位医者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,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,更是一门关乎人性的学科,在追求治愈疾病的同时,如何让患者活得有尊严、有质量,可能是每个医务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 如果是你或你的家人面临这样的选择,你会优先考虑延长生存时间,还是提高生活质量?你认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,除了关注病情,还应该重点关注患者的哪些方面?欢迎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。 信源: 健康时报《华益慰生命最后的日子》 解放军报《好军医华益慰——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》 央视网“感动中国”年度人物评选资料
“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!”2006年,肿瘤专家华益慰抗癌一年离世,在生命的尽
优优谈过去
2025-08-30 10:29:11
0
阅读: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