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2年,陈赓找周总理汇报工作,刚好周总理外出,等了几个小时后,陈赓饿了,就自己找吃的,警卫员见了以后,吓得赶紧去找邓颖超! 早上天还没亮,陈赓就到了西花厅,他从哈尔滨赶来,路上一宿没合眼,一落地就直奔这儿。人说有事找总理,他是真有急事。 哈军工刚起步,连黑板都没有一块,老师凑不齐一半,弹道力学课连个能讲的人都没有。他得来汇报,争点人、要点设备。 可问题来了,周总理一早就出门了,说是临时被叫去主持一个紧急会议。陈赓也没多问,找了个角落坐下,就这么等着。 一等就是大半天。 陈赓是那种扛过枪、打过仗、蹲过牢、熬过雪山的人,挨饿不算啥。但这回不一样,他脑袋里装着一堆事,越等越急,肚子也跟着咕咕叫起来。 他本想再挺一会儿,可实在撑不住了,蹑手蹑脚地往厨房摸过去,想着找点吃的垫垫。 厨房没人,那会儿正是午休,陈赓在灶台上翻了翻,瞅见一个粗瓷碗里有点剩粥,旁边还有点腌萝卜干,他也不挑,拿起碗就吃,一口接一口,吃得挺香。 谁知道这画面被警卫员撞了个正着。 这把警卫员吓得不轻,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,转头就往里屋冲:“快,快去找邓大姐!陈将军饿了,自己在厨房找吃的了!” 邓颖超正在屋里看文件,听到这话也愣了一下,紧接着笑了:“怪不得我说怎么不见他人了,原来去厨房了。” 她赶紧吩咐厨房重新热饭,让人给陈赓端过去。过了一会儿,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、一块酱肘子,还有几个红糖馒头就端上了桌。 陈赓抬头一看,邓颖超站在门口,边笑边说:“你这吃法,要是总理回来看见了,非得说你乱闯‘重地’。” 陈赓也笑了:“饿急眼了,顾不上那么多。” 别看是玩笑话,可这顿饭后,正事才刚开始。 周恩来傍晚回到西花厅,一进门就听邓颖超打趣:“你不在家,陈赓快把厨房掀了。”周总理一听,哈哈大笑:“他要真掀了,我还得感谢他,厨房太旧了。” 寒暄过后,两人进了书房,陈赓立马打开随身带的文件袋,拿出一摞资料,说:“总理,我这次来,主要是为一个人。” 这个人叫沈毅,弹道力学专家,早年留学海外,后来因历史问题被关了起来。但陈赓说得直接:“犯过错,但本事没的说,现在这摊子,缺的就是他这样的人。” 其实陈赓也是在毛主席拍板后,才赶紧来找周总理的,周总理沉默了一会儿,问了几个细节,陈赓全都答得清清楚楚。 他说沈毅不仅理论硬,还肯下现场,能带学生实操,能教会他们造火炮、算弹道——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。 周总理点了点头:“我明白了。” 第二天,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公安部,说明情况,要求“特事特办”,让沈毅戴罪立功,后来,沈毅被调到哈军工,陈赓亲自去接人。 那年冬天,沈毅就站在靶场上,顶着风雪教学生怎么架炮、怎么测距,连着几个月没离开过基地。 1959年,国家第一次特赦,沈毅名列其中。他在哈军工搞教学、写教材,一直干到退休。说起那年陈赓找总理的事,他总说一句话:“这命是陈将军给我捡回来的。” 那个年代,人和人之间的信任,是扛过生死交给彼此的承诺。 陈赓从前线回来,带着满身风霜,饿着肚子也不先回家,就怕误了国家的大事。他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整个学院、为了那些未来能造出“两弹一星”的年轻人。 那天晚上,西花厅的灯亮到很晚,陈赓走的时候,周总理送他到门口,拍拍他肩膀:“你放心,该动的我来动。” 陈赓点点头,转身上了车,车开出胡同时,他回头看了一眼西花厅,没说话,只是咬了咬牙。 那年冬天特别冷,但有些人心里,是热的。
1955年,毛主席说:“论功、论历、论才、论德,粟裕可以领元帅衔,”之后周总理的
【2评论】【17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