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明明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“终战”,可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却定在了9月3日,为什么? 1945年9月3日,重庆街头热闹得像过年,商贩们自发送糖果、分“胜利果”,孩子们笑着追着跑,连平时沉默寡言的老头都激动得满脸通红。 延安那边点起火把,成百上千人举着旗子游行,从天黑闹到深夜。这一天,全国人民都在庆祝一个共同的消息:中国赢了,日本彻底认输了。 可奇怪的是,很多人都知道,日本天皇是在8月15号广播宣布“终战”的,怎么我们偏偏选了9月3日来庆祝胜利?这事儿背后有太多值得说清楚的东西。 要弄明白这事,得先倒回去看发生了什么。 1945年8月14日,也就是日本天皇广播的前一天,日本政府偷偷给中、美、英、苏发了个照会,说他们愿意接受《波茨坦公告》,准备无条件投降。 可这事儿他们并没有公开讲,只是“通知”了一下,连个正式声明都没有。第二天,也就是8月15日,天皇裕仁广播了那份出了名的《终战诏书》。 听上去好像是日本认输了,但其实里面一个“投降”字都没有,更别提“战败”或者“侵略”了。 他们用了“终战”“停战”这种模棱两可的词,看起来像是主动结束战争,不是被逼得低头。其实这是日本人精心设计的,他们想给自己留点面子,更重要的是,保住天皇制度。 说白了,这份诏书就是一份包装出来的“体面下台预告”,不是认输声明。很多日本人听完广播还以为是“暂时休战”,而不是彻底投降。 更关键的是,战争并没有真的停。8月15日之后,中国东北的战斗还在继续,苏联和日本关东军打得正凶;南洋那边,甚至还有日本兵杀害战俘。 这种情况下,中国人当然不会把8月15日当作胜利日。谁知道你是不是又在“边打边谈”? 中国人已经吃了日本人这套把戏太多次了,从“九一八”到“七七事变”,哪次不是一边说话一边开枪? 真正让日本低头的是9月2日。那天在东京湾“密苏里号”军舰上,日本政府派出外相重光葵代表政府,军方派出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大本营,共同签署了《无条件投降书》。 这次是白纸黑字写下来、盖章签字的。而且,不光日本签了,中、美、英、苏等九个国家的代表也一起签了,确保这事儿谁也赖不掉、反不了口。 这份文件的法律效力,是整个反法西斯世界共同承认的。也正因为如此,1945年9月3日,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三天,并于1946年起正式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。 这时你再看,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不选8月15日。那天只是日本单方面的广播,还带着遮遮掩掩的态度,连“投降”二字都说不出口。 而9月2日是他们签字认输,9月3日是我们公开庆祝,正好把这场战争从军事结束、法律确认到民众情感的爆发连成一线。 有人可能会问,既然9月2日签了字,那为啥不直接定那天?其实美国定的就是9月2日,作为“对日作战胜利日”。 苏联则基于投降书签署的法律意义,将9月3日定为“战胜日本纪念日”。 中国选在9月3日,既是因为那天是我们第一次公开庆祝,也是与苏联在法理依据和战略立场上的协调一致,毕竟当时国际局势已经开始有点紧张了,选择很重要。 而且别忘了,中国当时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,死伤人数最多,抵抗时间最长。 我们不可能像其他国家一样简单看待这个胜利,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个庄重、清晰、合法、让所有人都认同的“胜利日”。9月3日这个日子,正好满足了所有这些条件。 1945年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庆祝,次年将其定为纪念日。 1951年,新中国政务院发布通告,明确废除了8月15日纪念,说得很清楚:“查日本实行投降,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。 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。” 2014年,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,把9月3日定为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”,这一天从老百姓的欢庆,升到了法律的高度。 参考:一图了然|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什么是9月3日?——2025-08-15 07:50·扬子晚报
日军为何要侵略南洋?正是因为中国坚持抗战,让日本无路可走了!你猜怎么着?194
【1评论】【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