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0年,一位红军小战士送信返回途中,遭遇几十名敌人,他不但不躲藏,反而跳出来大喊一声:“还不投降?投降就饶你们不死!” 宋双来,1926年出生在山东一个贫农家庭,家里靠种地糊口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小时候,他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闯进村子,烧房子、抢粮食,乡亲们被逼得走投无路。这种景象在他心里刻下了深深的仇恨。 1940年,14岁的他瞒着家人,跑去参加了八路军,成了县大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兵。他个头不高,瘦得像根竹竿,但跑起来快,脑子也灵,特别适合干送信、侦察的活儿。部队里,他总是抢着干最苦最累的任务,别人休息时,他还在靶场练枪法,手上磨出老茧。战友们都说,这小子看着小,胆子比谁都大。 1942年,他才16岁,已经跑过好几次危险任务,每次都能把信送到,情报带回,从没出过岔子。送信的路上,他得躲着日军的岗哨,还要防着汉奸告密,稍不留神就可能没命。可宋双来从不抱怨,背上干粮袋,揣上枪,拍拍胸脯就出发了。他的这份胆量和机灵,早就让部队领导刮目相看。 那年夏天,宋双来接到一个紧急任务,要把一封密信送到五区沙洼村。信里装的是部队调动的命令,耽误不得。他揣好信,挑了条小路,避开日军巡逻的路线,顺利把信送到了。完成任务后,他松了口气,准备按原路返回驻地。谁知刚走到通往留寺林岗楼的土路上,就远远看到一队日军骑兵,足有几十人,浩浩荡荡朝他这边过来。宋双来赶紧躲进路边的高粱地,想等敌人过去了再走。 可惜,运气不好,一个日军眼尖,瞅见了高粱地里晃动的影子,喊了一嗓子,其他人立马围了过来。宋双来撒腿就跑,可对方骑着马,速度快得吓人,很快就追得越来越近。眼看跑不掉,他发现前面有片乱葬岗,地形复杂,还有不少树。他立马钻了进去,找了个坟包藏身,手里紧紧攥着那把老式手枪,子弹已经上膛。 日军追到坟地边,下了马,分成几拨开始搜。他们端着枪,动作小心,估计是怕中埋伏。宋双来藏在坟包后面,屏住气,观察敌人的动向。就在敌人离他越来越近的时候,他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大胆的念头。他猛地跳出来,站在一块高地上,举起手枪,对着敌人喊了一嗓子:“还不投降?投降就饶你们不死!”这一喊,气势十足,把日军都给震住了。他们没想到一个瘦弱的少年敢这么大胆,愣在原地没反应过来。宋双来趁着这空当,果断开枪,一枪打倒一个日军。 坟地的地形帮了大忙,敌人挤在一起,施展不开,他又连开几枪,每次都打得准,接连放倒好几个。日军被打懵了,以为中了埋伏,乱成一团,剩下的赶紧爬上马,夹着尾巴跑了。宋双来没追,他知道自己靠的是地形优势,追出去反而危险,赶紧收起枪,撤回了驻地。 回到部队,宋双来把这事一五一十跟政委汇报了。政委听完,眼睛都瞪圆了,直夸这小子有种。16岁的小兵,单枪匹马面对几十个敌人,不但没被吓倒,还把敌人打得抱头鼠窜,这事搁谁身上都得竖大拇指。没过几天,这事就在县大队传开了,战士们聚在一起,七嘴八舌聊宋双来的胆量。 部队领导觉得这事太鼓舞士气了,专门把宋双来的故事写成材料,传到各个中队,让大家学他的机智和勇气。宣传板上还画了幅画,画的是宋双来举枪站在坟包上的样子,旁边写着大字,号召大家向他看齐。宋双来自己倒没觉得多厉害,照旧干活、训练,啥任务都抢着上。 抗战胜利后,宋双来没离开部队,继续跟着八路军打解放战争。他跑过东北,扛着枪在雪地里埋伏敌人,炸过碉堡,运过物资,腿上留了好几道伤疤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退伍回了山东老家。村里已经变了样,田里修了水渠,家家户户盖了新房,日子一天天好起来。 宋双来也安安分分种地,推着独轮车帮乡亲们运粮食,闲下来就在村头跟老伙计们摆龙门阵,聊聊当年的仗。他不爱吹嘘自己的事,有人问起来,他也就笑笑,说那都是年轻时候的傻大胆。 1978年,宋双来得了肺病,去世时才52岁。村里人听说后,凑钱给他立了块碑,上面刻着“抗日小英雄”。村史馆里还放着他的旧军帽,成了后辈们敬仰的物件。
1945年8月,日军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泰国曼谷,在这里休整了快两年的大阪师团已经彻
【61评论】【6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