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54年,准噶尔内乱爆发,刘统勋刚因圆满完成了后勤粮草的补给,受到乾隆帝的嘉奖

炎左吖吖 2025-08-26 14:42:23

1754年,准噶尔内乱爆发,刘统勋刚因圆满完成了后勤粮草的补给,受到乾隆帝的嘉奖。没想到,他很快又因准噶尔一个小部落的叛变受牵连,竟被乾隆打入牢狱,并抄了家。然而,令乾隆震惊的是,刘家竟清贫到连一串像样的朝珠都没有。 在刑部大牢深处,关押着刚因准噶尔战事失利被牵连下狱的刘统勋。 前不久,他还是完成大军粮草补给而受乾隆嘉奖的能臣,此刻却身陷囹圄,家产被抄。 就在同一时刻,一队抄家的官兵闯入刘府,眼前的景象令他们瞠目结舌。 褪色的青布帐子打着补丁,厨房角落腌着半缸咸菜,书房里最值钱的物件,竟是一方旧砚台。 当乾隆听闻抄家结果,得知这位位高权重的刑部尚书,家中清贫到需将木头珠子刷漆冒充朝珠时,震怒的面容瞬间凝固。 刘统勋的获罪,源于一场边陲的溃败与一次直言的进谏。 1754年,准噶尔部内乱再起,乾隆皇帝视此为彻底解决西北边患的良机,决意用兵。 刘统勋临危受命,负责后勤粮草转运。 他殚精竭虑,调度有方,克服路途遥远、补给困难等重重障碍,圆满完成了任务,保障了前线初期战事的推进,因此深得乾隆嘉许。 然而,战场形势瞬息万变。 定西将军永常所部遭遇准噶尔叛军突袭,损失惨重。 败退途中,永常竟建议放弃战略要地巴里坤,退守哈密以求自保。 深谙西北地理与军事形势的刘统勋,虽然不是指挥官,但是看出当前局势的他认同了永常的建议,并与之联名上书乾隆。 当奏折送达御前时,乾隆正因前方败绩而怒火中烧。 放弃巴里坤的建议,让乾隆更加恼怒。 当即痛斥刘统勋畏敌怯战,全然不顾他后勤保障之功。 一道圣旨,就将当朝的刑部尚书打入天牢,他的儿子刘墉亦受牵连入狱。 为泄愤,乾隆更下令查抄刘府。 这场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,是刘统勋政治生涯的至暗时刻,也是对他品格的考验。 抄家的结果,令乾隆震惊不已。 他难以想象,一位官居一品的朝廷重臣,生活竟清贫至此。 那串刷漆的木珠,像一记无声的耳光,打在乾隆脸上,也打在他盛怒的心头。 他猛然意识到,刘统勋只负责粮草转运,前线军事行动的失利,主责在于统兵将领永常的指挥失当与临阵退缩。 如今自己的做法,是直接牵连至后勤的文官,甚至牵连其子,实属不公。 冷静下来的乾隆,有对冤屈忠臣的愧疚,也有对刘统勋清廉自守的敬佩。 不久,他下令赦免刘统勋父子,发还全部家产,官复原职,仍任刑部尚书。 乾隆甚至亲自召见,安抚他。 这场无妄之灾,虽以平反告终,却深刻揭示了官场险恶与帝王心术的莫测。 然而,牢狱之灾并未磨平刘统勋的棱角,反而淬炼出他更坚定的风骨。 出狱后,他非但未学得圆滑世故、明哲保身,反而愈发刚直不阿。 刚恢复官职,他便将矛头直指权贵,上疏弹劾某位皇亲国戚强占民田、鱼肉百姓的恶行,震动朝野。 年近花甲,他依然秉持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信念,将精力倾注于国计民生。 遇黄河水患,他以花甲之躯扛起铁锹,与民夫一同跳入洪水中加固堤坝。 查办震动朝野的甘肃冒赈大案时,他不畏权贵,将涉案的半个甘肃巡抚衙门的官员绳之以法,送入诏狱,彰显了朝廷法度的威严。 更令人惊叹的是,年逾古稀的刘统勋,竟潜心钻研兵法。 当准噶尔残部再度蠢蠢欲动时,这位白发老臣运筹帷幄,指以雷霆手段将其彻底击溃。 乾隆皇帝深谙其能,凡遇复杂难断的重大案件或棘手政务,必委派刘统勋处置。 凭借卓越的政绩与无可争议的操守,刘统勋的官位一路擢升,历任刑部、工部、吏部、兵部尚书,几乎遍掌六部要职。 73岁高龄时,他更被擢升为首席军机大臣,成为乾隆朝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汉臣。 1771年,四川大小金川土司叛乱再起。 乾隆皇帝力主武力征讨,意图一举平定。 已年过古稀、身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刘统勋,却审时度势,认为当地地形险峻、气候恶劣,大军深入恐耗费巨大且胜负难料,力主以招抚之策化解矛盾。 然而,乾隆却意气用事,决定发兵。 战事初期,清军果然遭遇惨败,木果木一战损失惨重,统帅阵亡,前线溃败的消息传至热河行宫,乾隆震惊懊悔。 危急关头,他急召远在北京的刘统勋。 年迈的刘统勋被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抬至热河。 面对满面悔色的皇帝,刘统勋并未以“早知如此”的姿态示人,而是冷静分析局势。 于是,他坚定主张必须打到底,以雷霆手段挽回颓势。 他随即从怀中取出随身携带的西南舆图,指出唯有换帅阿桂,方能扭转乾坤。 乾隆从其议,阵前换将,最终平定了金川之乱。 然而,长年的宵衣旰食、鞠躬尽瘁,早已透支了这位老臣的精力。 1773年,刘统勋乘轿前往早朝。 寅时三刻,这位永远在加班的“真宰相”已溘然长逝。 乾隆闻讯,悲痛不已,亲临祭奠,慨叹:“朕失一股肱之臣!” 甚至,更破例称他为“真宰相”! 刘统勋也成为乾隆朝唯一获谥“文正”的大臣,此谥号乃文臣之极誉。 主要信源:(上游新闻——文史丨和珅不敢惹的人!一代名臣阿桂到底有多牛?)

0 阅读:54

猜你喜欢

炎左吖吖

炎左吖吖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