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35年的一天,五百多太监手持刀斧冲进中书省,见人就砍。宰相李训等大臣被乱刀分尸,头颅高悬宫门,上千具尸体横陈殿前。这场“甘露之变”,主谋竟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仇士良。 要讲清楚甘露之变的来龙去脉,得先从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说起。 安史之乱后,唐朝皇帝对武将的猜忌达到了顶峰,转而将禁军兵权交给身边的宦官。这就好比把防盗门钥匙交给了管家,起初确实省心,久而久之却发现管家不仅能自由出入,还开始变卖家里的家产。 到唐文宗继位时,宦官集团已经成了尾大不掉的庞然大物。大宦官们掌握着神策军这把锋利的刀,甚至能随意废立皇帝。 文宗的爷爷唐宪宗之死背后就有宦官的影子,文宗的父亲唐穆宗在位五年就被宦官用丹药 “伺候” 得一命呜呼,文宗的哥哥唐敬宗直接被宦官砍死在寝殿, 文宗自己能坐上龙椅,也是宦官王守澄等人废黜太子后强行拥立的结果。 文宗每天上朝都要面对一群面白无须却眼神阴鸷的 “大爷”。宦官们把持朝政、卖官鬻爵,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。 有次文宗问宰相:“如今天下太平吗?” 宰相支支吾吾不敢说实话,倒是户部侍郎崔郾直言:“宦官专权,民不聊生,何来太平?” 文宗听后默然垂泪,这位渴望中兴大唐的皇帝,内心早已燃起铲除宦官的火焰。 当时宦官集团的头号人物是王守澄,此人伺候过三代皇帝,手里攥着神策军兵权,朝堂上一半的官员都是他提拔的 “门生”。文宗表面对他毕恭毕敬,暗地里却在寻找下手的机会,最后找到了李训和郑注。 李训出身名门望族陇西李氏,他早年因罪被贬,后来靠着揣摩圣意和口才打动了文宗。此人长得仪表堂堂,口才很好。 郑注原本是江湖郎中,因为给王守澄治好了怪病而被提拔,后来却暗中投靠了文宗。 在文宗的授意下,李训在朝堂上不断弹劾宦官党羽,郑注则利用在宦官集团内部的关系,搜集情报、拉拢人心。 当时王守澄与另一位宦官仇士良明争暗斗,李训和郑注便怂恿文宗提拔仇士良,故意制造二人矛盾。接着他们又罗织罪名,让文宗下诏赐死了王守澄的党羽陈弘志等人。 王守澄眼看势力被一点点蚕食,却还被蒙在鼓里,直到公元 835 年十月,文宗赐给他一杯毒酒,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才在醉梦中一命呜呼。 除掉王守澄后,文宗和李训、郑注信心大增,开始策划彻底铲除宦官集团的终极方案。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利用王守澄下葬的机会,由郑注率领亲兵护送灵柩,在葬礼现场将所有宦官一网打尽。这个方案虽然耗时较长,但成功率高,因为郑注当时担任凤翔节度使,手里有兵权。 可就在计划即将实施时,李训的私心坏了大事。他担心郑注独占功劳,便决定提前动手,想在长安城自己解决宦官。这位急于求成的宰相,暗中联络了金吾卫将军韩约、太原节度使王璠等官员,准备在皇宫里设下埋伏,用一场 “祥瑞” 做诱饵引宦官上钩。 这天,按照计划,韩约一早就入宫面圣,谎报左金吾卫后院的石榴树上降下甘露。在古代,甘露被视为上天垂怜的祥瑞,文宗立刻表现得欣喜若狂,当即下令:“仇士良、鱼弘志等诸位公公,随朕一同去观赏祥瑞!” 仇士良带着三十多名宦官跟着文宗前往左金吾卫衙署,一路上眼角的余光不断扫视四周。当队伍走到门口时,韩约突然脸色煞白,额头直冒冷汗,仇士良心中顿时警铃大作:“韩将军为何如此紧张?” 就在这时,一阵风吹过,掀起了衙署后院的帷幕,露出了里面手持刀斧的士兵。 仇士良反应极快,一把抓住文宗的龙袍就往回跑:“有刺客!保护陛下!” 守门的金吾卫士兵想关门拦截,却被宦官们用蛮力撞开。 回到含元殿后,仇士良立刻调动神策军入宫平叛。这些由宦官直接掌控的禁军,在几百个持着刀斧的宦官的带领下,冲向朝堂,见人就杀。 到中午时分,上千具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宫殿内外,仇士良命人将李训、王涯等被杀大臣头颅砍下来,悬挂在宫门之上示众。 郑注当时正在前往长安的路上,得知事变失败后立刻返回凤翔,却被自己提拔的部将斩杀,首级被快马送往长安。那位临阵怯场的韩约,被宦官们折磨致死,全家都未能幸免。 甘露之变后,唐文宗的精神受到了巨大打击。这位曾经渴望中兴的皇帝,被仇士良软禁在宫中,形同囚徒。他常常独自登上勤政楼,望着夕阳下的长安城唉声叹气。 公元839年,年仅三十二岁的文宗在抑郁中病逝。临终前,他想立侄子为太子,却被仇士良断然拒绝。宦官们另立文宗的弟弟李炎为帝,即唐武宗。 在选择皇帝的问题上,大臣们完全没有发言权,只能眼睁睁看着宦官们操纵国本。 仇士良在武宗时期继续专权,直到公元 843年才因病而死。虽然他死后被武宗清算,家产被抄没,但宦官专权已经深入大唐的骨髓。此后的皇帝们要么像武宗那样隐忍待发,要么像唐僖宗那样彻底沦为宦官的傀儡。#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#
公元前52年,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。皇后准备了五个宫女,让他挑一个侍寝。刘奭随手指
【2评论】【6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