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月亮]每年有几万我国人去非洲,为何去了就不想回来?非洲姑娘说出原因。据说,每年都有好几万我国人去往非洲,其中还有不少人去了就不愿意回来了,为什么会这样,非洲姑娘有话要说,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 信源:极目新闻——应届生在非洲“上岸”:走出去就能挣钱?高薪背后是枯燥、危险与孤独 数万中国人每年主动前往非洲,他们并非简单为了逃离,而是在这片独特土地上,重塑了关于成功、生活与个人身份的坐标。这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重估。在非洲,许多人体验到身份的跃迁,从国内的普通劳动者,一跃成为备受尊重的当地“鸡头”。这份成就感,远超越了纯粹的物质回报。 五金商人李华,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,开创了自己的事业。刚到时,当地几乎没有像样的五金店,中国商品需求巨大。另一位五金商人周卫国,在喀麦隆也有相似经历。他在广州可能只是个打工仔,但在非洲,他赢得了当地经销商的尊敬,被称为“周老板”。这些中国小商户,凭借从广州进货的工具、电器和日用品,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,建立起稳固的商业地位。 李华的五金店开业第一个月就收回了成本,利润比国内高出30%以上。这显示了当地广阔的市场机遇和相对较小的竞争。数据显示,在加纳,中国小商品批发商掌控着80%的日用品渠道。而在安哥拉,华人建筑公司承建了60%的新住宅项目。 不仅商人,国内月薪五千的技术工人,在赞比亚可能成为技术总监,住进带泳池的别墅,这体现了专业技能的高度认可。工程师、医生、教师等技术人员,因其专业技能广受欢迎,收入稳定,享有社会地位,是易于在非洲扎根的群体。“一带一路”项目推动了基建、能源、通信等领域发展,中资企业管理人员因此获得了大量职业机会,感受到了强烈的“被需要”。 在非洲,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彻底不同。这里与国内北上广深地铁里匆忙的身影形成了鲜明对比,人们可以找回久违的从容。许多本地企业下午3:30就下班,这种“神奇三点半”现象普遍存在。同时,“非洲时间”也意味着会议常晚半小时开始,需要学会灵活调整计划。但中国人的靠谱和守时,反而成为珍贵的商业信誉。而生活成本的巨大差异,也支撑了这种从容。内罗毕带花园和停车位的两居室公寓,月租只需2000元。这与北京同样条件的公寓至少8000元的租金形成鲜明对比。 与此同时,非洲也帮助中国人积累了深厚的社会资本,超越了血缘与国界的限制,构建起深度的情感联结。坦桑尼亚的阿依莎称赞她的中国丈夫老吴,不酗酒、会存钱、教技术。老吴开办农机维修铺,带出了十几个本地徒弟。 这些徒弟不仅掌握了技能,也改变了当地人领工资就喝酒的习惯,这种技术输出深刻影响了社区发展。医疗志愿者张琳在乌干达,用国产青蒿素救活疟疾患儿,全村人高喊“China”,那份感动真实而强烈。在非医生受到当地人的高度尊重。 中国医疗队翻山越岭为孩子接种疫苗,中国渔船教当地人修渔网并赠送渔具,这些善举深植当地人心中。中非跨国恋情也很常见。张明的同事王磊娶了肯尼亚姑娘,定居内罗毕。他认为当地女性独立,对中国文化感兴趣。 非洲的机遇并非坦途,挑战与韧性并存,这磨练出在非中国人独特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生活智慧。这本身就是宝贵的无形资产。 非洲是充满机会与挑战的地方,对要去非洲的朋友们的建议是要先充分了解情况,做好心理准备,并拥有风险承受能力。在不确定性中锻造出的生存智慧,成为每个在非中国人最为珍视的无形资产。非洲大陆,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心灵锚点的舞台。
外媒爆出了一个大消息,估计印度又睡不好觉了!8月24日,外媒报道称,孟加拉国决定
【5评论】【30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