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管遭受怎样的不公平对待,我都愿意为美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服务!”2018年,公费留学生赵潘书在被美国媒体采访时这样说。 赵潘书从小接触父母给的书籍和电影,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。 2009年,他来到美国攻读高等学位,先在知名学校完成硕士学习,后来转到德州农工大学继续地理专业的博士研究。这个过程让他逐步融入当地环境,他参加社区活动,逐步适应新生活方式。 留学期间,他看到周围同学的机会多样性,逐渐萌生长期留下的念头。作为国际学生,他面临签证限制,但通过努力获得教学职位,维持合法身份。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,“绿卡”获取条件极为严格。一般情况下,需通过家庭团聚、就业担保、难民庇护或杰出人才项目等渠道申请。 赵潘书因多次尝试身份转换未果,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美国军队针对外籍人员推出的征兵政策。 根据2002年“9·11事件”后美国国会批准的《国防授权法案》,部分外籍人士在加入美军并完成一定服役年限后,可以加速获得美国公民身份。 得知此消息后,赵潘书毅然放弃中国国籍,加入美国军队,他表示:“不管遭受怎样的不公平对待,我都愿意为美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服务!” 然这种宣言并未获得美国军方的真正认可。受限于当时美军内部的种族壁垒以及安全审查机制,黄种人在军队高层晋升机会极少,而出身背景复杂的外籍人士也常被怀疑可能存在情报泄露风险。 赵潘书虽然短暂进入军队,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。 仅仅半年后,他便被美军清退,理由是“安全隐患”及“保密考虑”。美国军队担心将敏感情报暴露给有复杂背景的外籍人员,因此并未允许他继续服役,更谈不上兑现快速入籍的承诺。 赵潘书的“绿卡计划”随之破灭,他陷入“既非美国人,也不再是中国公民”的尴尬境地。 返回中国后,赵潘书的选择和遭遇迅速在社会中引发广泛关注。在公众舆论中,他因放弃国籍、试图通过加入外国军队谋取身份,被普遍视为“背弃祖国”的典型。 媒体报道和网络舆论将其经历作为负面案例加以传播,许多家长甚至用他的故事教育子女要珍惜国籍与身份,不可为一己私利背叛国家。 这种社会评价对他产生了长期影响。虽然他拥有博士学位,在正常情况下应是企业竞相聘用的人才,但由于负面舆论发酵,多数用人单位选择回避与他合作。 他一度陷入长期失业,只能依靠父母供养,他的父母也因此倍感失望。 事实上,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公费留学生,本意是让他们学成归国,服务社会。然而,赵潘书的经历,被许多人视作对这种国家信任与培养的一种辜负。 赵潘书不是第一个,也不是最后一个。
美国服了,全世界不得不服,美国财长贝特森近日以一句直白断语惊动东京:“中国是美国
【1评论】【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