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5月,李奇微为了切断志愿军后路,派出了精锐——187空降团,在志愿军后

历史拾遗者 2025-08-20 12:43:54

1951年5月,李奇微为了切断志愿军后路,派出了精锐——187空降团,在志愿军后方空降了两个连的特种兵,不料,遇上唐满洋率领的饿了三天的一个连。 1951年5月,朝鲜战争进入了第五次战役的高潮。中国人民志愿军跟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上你来我往,打得难解难分。这时候,志愿军主力需要撤退调整,铁原地区就成了个要命的关口。志愿军第63军扛起了阻击任务,目的是拖住敌人,给大部队争取时间。铁原这地方地势复杂,既是交通要道,也是后勤补给的命脉,谁守住谁就占了先手。 美军那边也不是吃素的。司令马修·李奇微是个老狐狸,看出了志愿军后勤补给跟不上,粮食弹药都紧巴巴的。他琢磨着与其正面硬刚,不如来个釜底抽薪,直接掐断志愿军的脖子。于是,他派出了187空降团——这可是美军的王牌,训练有素,专干突袭和破坏的活儿。目标直指铁原附近的补给站,要是得手,志愿军后方就得乱套,前线也得崩。 187空降团不是一般的部队,里面都是特种兵,装备齐全,战术灵活。这次行动派了两个连,大概200多人,直接空降到志愿军后方,打算速战速决。他们带着轻机枪、手榴弹,还有足够的补给,准备一落地就冲补给站,把志愿军的命根子捏碎。 反观志愿军这边,唐满洋带的这个连属于第63军189师566团,情况就惨多了。连续作战加上后勤断了线,他们已经三天没吃上饭了,饿得人站着都晃悠。军装破得跟叫花子似的,武器也凑合,手里的步枪子弹不多了,手榴弹更是省着用。唐满洋是代理连长,肩上的担子不轻,手底下几十号人,个个疲惫不堪。可补给站不能丢,丢了整个63军的防线就危险了。 美军特种兵是晚上空降的,想趁着夜色摸到补给站。唐满洋这边虽然饿得不行,但脑子没乱。他靠着打仗攒下的经验,猜到敌人可能会来偷袭,早早就带着人布置好了防御。山林里有个隘口,是通往补给站的必经之路,他就让战士们埋伏在那儿,等着敌人自投罗网。 果然,美军来了。黑灯瞎火的,他们往前一摸索,志愿军这边就开了火。子弹不多,那就集中打,手榴弹省着扔,尽量炸准。美军阵脚一乱,唐满洋带着几个人从侧面绕过去,专门打他们的火力点。这仗打得激烈,志愿军硬是靠着地形和意志顶住了第一波攻势。 时间一长,子弹快没了,战士们就掏刺刀、上手榴弹,实在不行就拿石头木棍砸。美军那边装备好,但没想到会碰上这么硬的钉子,伤亡一大片,士气也垮了。几个小时下来,他们撑不住了,只好撤退。唐满洋还不放手,带着人追了一段,抓了几个俘虏,补给站算是保住了。 这场仗不大,但意义不小。唐满洋这支饿了三天的连队愣是把美军精锐打跑了,补给站没丢,63军的后方稳住了。这直接帮铁原阻击战争取了时间,让志愿军主力能喘口气,重新整顿。战士们的士气也提了起来,大家伙儿一看,连饿着肚子都能赢,心里那股劲儿更足了。 李奇微这边呢,计划没成,187空降团折了不少人,他只能再想别的招。不过他也不是省油的灯,后面靠着灵活指挥稳住了联合国军的阵脚,还推动了停战谈判。这人后来当上了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,退休后写书吹自己,但铁原这茬他肯定不爱提。 唐满洋这场仗打得漂亮,战后得了个三等功勋章。不过,他也有争议的地方。战斗中,他果断干掉了几个想反抗的俘虏,上头批评他处理太狠。可那时候情况紧急,部队安全第一,他的选择也能理解。后来他继续在部队干,退役后低调过日子,他的故事慢慢传开了。 朝鲜战争1953年7月27日签了停战协定,双方都付出不小代价。铁原阻击战这样的硬仗,成了志愿军战史里浓墨重彩的一笔。饿了三天的连队都能顶住精锐,这不光是打仗的事儿,更是精神的事儿。东亚格局也因为这场战争变了样,和平成了大家伙儿最想要的东西。

0 阅读:284

猜你喜欢

历史拾遗者

历史拾遗者

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