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2年出生的罗荣桓元帅,于1963年走完了他61年的人生历程。他与妻子林月琴共同养育了7个子女,这些孩子的命运与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紧密相连,不少在战争年代历经了坎坷。 长女罗玉英,乳名罗南下,1940年出生,可幼年时因战争时期医疗条件太差,不幸在山东病逝。那时,罗荣桓夫妇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,根本无暇亲自照料孩子,他们的子女大多由根据地的群众帮忙抚养。沂蒙“战时托儿所”的“沂蒙母亲”王换于等人,就曾救助过许多像罗玉英这样的革命后代。 次子罗东进于1939年在山东沂南出生,是现存子女中年纪最大的。他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,之后长期投身国防科研工作,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委,被授予中将军衔。他始终不忘传承父辈的精神,组织了“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”等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。 三子罗北屯在1942年前后出生,却在战争年代早早夭折。四女罗林于20世纪40年代末出生,同样没能躲过命运的捉弄,幼年时便因病早逝。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生活逐渐稳定下来。1950年,五子罗北捷在北京出生,他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,曾担任解放军总医院(301医院)内科主任医师,后来转到深圳的医疗系统工作。1952年出生的六子罗宁则选择投身商界,曾任海南某公司董事长。最小的女儿罗娜(琳)1960年出生,在罗荣桓元帅逝世时,她才仅仅3岁。长大后的罗娜长期从事慈善事业,专注于帮扶老兵及贫困儿童。 回望1942年,当时罗荣桓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,他与妻子林月琴以及身边的两个子女(据推测是罗东进和另一个幼子)在临沂莒南县留下了一张合影。照片里,孩子们穿着朴素的布袍,罗荣桓戴着破旧的军帽,生动展现了战争年代艰苦的生活场景。有历史博主曾描述这张照片:“两个孩子穿着布衣小袍子,见到爸爸无比快乐。” 罗荣桓元帅的家庭有着鲜明的红色家风,子女们都接受了严格的教育,恪守着“不搞特殊化”的家训。罗东进就曾回忆起父亲的告诫:“你们不是‘元帅子女’,是普通学生。”而战时多名子女由山东根据地群众抚养的经历,也深深体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。据了解,沂蒙山区的妇女曾抚养过181名革命后代,其中就包括罗荣桓的子女。 如今,罗荣桓元帅的孙辈们大多从事科技、医疗等专业领域的工作,延续着这个家庭务实低调的家风。罗荣桓元帅去世时,除了幼女罗娜,其余子女要么已经成年,要么早已离世。这个家庭的命运,与中国革命的历程紧密交织在一起,既承载着个人的悲欢离合,更映照出一代革命者的奉献与牺牲。
此人军衔不好评,元帅、大将都可能,他说:苏联同职务是元帅“1955年3月15日
【4评论】【2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