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主席如何点评刘邦?毛主席曾批注:“项王非政治家。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。”

另子维好故事 2025-08-20 06:12:47

毛主席如何点评刘邦?毛主席曾批注:“项王非政治家。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。”   楚汉相争,项羽与刘邦这两位豪杰站在历史的天平两端,最终刘邦胜出,项羽败北,这绝非偶然。在毛主席看来,刘邦的高明之处,首先体现在决策对头。公元前206年,刘邦率军率先攻入咸阳,面对秦宫的奢华,他也难免心动,想要入驻享受一番。但谋士张良与猛将樊哙及时劝阻,刘邦当即醒悟,果断下令军队撤出咸阳,退至灞上,并与百姓约法三章:“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。余悉除去秦法。”   同时封存秦之重宝财物府库,维持原秦朝官吏任职,稳定社会秩序。此举措意义非凡,一方面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,赢得了这一重要阶层的支持;另一方面,安抚了民心,让百姓得以安心生产,从而使刘邦收获了关中地区各阶层的拥护,为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项羽进入咸阳后,大肆烧杀抢掠,屠戮咸阳百姓,火烧阿房宫,大火三月不灭,民心尽失。从这一决策便能看出,刘邦更具远见卓识,懂得争取民心对成就大业的重要性。   此外,刘邦开放关中苑囿的决策,也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。关中地区,物产富饶,然而秦王朝在此圈定大量苑囿园池,禁止百姓入内。刘邦进占关中后,果断下令开放这些苑囿,将土地分给百姓耕种。这一决策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,满足了部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,缓和了关中紧张的土地关系,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。日后,刘邦在前线作战时,关中地区能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人力、物力支持,这与他当初开放苑囿的决策息息相关。   除了决策对头,毛主席还强调刘邦用人得当。刘邦曾在称帝后问群臣,自己为何能得天下,而项羽却失天下。他直言:“夫运筹策帷帐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(张良);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;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此三者,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其所以为我擒也。”刘邦麾下人才济济,张良善谋略,为其出谋划策,决胜千里;萧何擅政务,稳定后方,保障粮草供应;韩信军事才能卓越,领兵作战,战无不胜。这些人才各有所长,刘邦却能慧眼识珠,将他们招致麾下,并充分信任,让他们各司其职,发挥最大效用。   刘邦用人,不拘一格。张良是韩国贵族,叔孙通为秦朝博士,张苍为秦朝御史,韩信、英布曾是平民,萧何、曹参是下层官吏,樊哙以屠狗为生,郦商是无业游民,夏侯婴是赶马车的,灌婴是布贩子,陈平是穷书生,彭越本以打鱼为生……不论出身贵贱,刘邦唯才是举,量器识才。据《史记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记载,汉兴,功臣受封者百余人,其中出身社会底层的封侯者约占百分之二十五,以基层吏相从的封侯者约占百分之五十五。正是凭借这种用人之道,刘邦汇聚了各方人才,为成就霸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   1962年1月30日,毛主席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,还提到刘邦善于纳谏的故事。有个知识分子郦食其去见刘邦,起初刘邦因处于军事时期,不见儒生。郦食其得知后大怒,对管门的人说自己是高阳酒徒而非儒生。刘邦听闻,连忙请郦食其进去,当时刘邦正在洗脚,却毫不介意,起身热情迎接。郦食其因之前刘邦不见儒生之事心中有火,便批评刘邦轻视长者。刘邦听后,不仅没有生气,反而向郦食其道歉,并立即采纳了他夺取陈留县的意见。由此可见,刘邦豁达大度,能虚心接受他人意见,这也是他能成就大事的重要因素。在封建时代,刘邦便被史家称为“豁达大度,从谏如流”的英雄人物。   毛主席还指出,刘邦能够打败项羽,与他的出身有关。刘邦出身平民,与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,他比较熟悉社会生活,了解人民心理。百姓渴望安定,希望制度不要过于苛刻,刘邦深知这一点。所以他在统治过程中,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,轻徭薄赋,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,赢得了民心。而项羽自恃武力,刚愎自用,不了解百姓需求,最终失去民心,走向失败。 从毛主席对刘邦的诸多点评中,我们可以看到,刘邦虽出身布衣,却凭借着决策对头、用人得当、善于纳谏以及了解民心等特质,成为了一位高明的政治家,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。毛主席对刘邦的解读,也让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为深刻、全面的认识,从古人的智慧与成败中汲取经验,以史为鉴,照亮前行之路。 参考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第121页,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。关于读苏联《政治经济学(教科书)》的谈话《党的文献》  

0 阅读:95

猜你喜欢

另子维好故事

另子维好故事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