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6年,齐白石在北京购置了一四合院,想要找一个看门人。一个晚清老太监主动上门

桃花笺上赋相思 2025-08-19 20:51:12

1926年,齐白石在北京购置了一四合院,想要找一个看门人。一个晚清老太监主动上门,提出:“我不要一份工钱,免费帮你看门。” 老太监无怨无悔干了20多年,临辞前提出:“能否给我几幅画做留个纪念?” 这一年,齐白石已过花甲,画名震动京城。他刚在跨车胡同买下一处宅院,本想图个清静,潜心作画。谁知求画拜访之人踏破门槛,车马喧嚣,让他不胜其烦。 来人里有真心求画的,也有附庸风雅的,更有不少是想借他名头办事儿的。齐白石是个画痴,不通俗务,更不善拒绝。一来二去,画案前的时间被挤占得所剩无几。 他跟家里人商量:“得找个看门的,要懂规矩,会应酬,能把那些不相干的人挡在门外。” 消息一传出,应征的人不少,可齐白石看了几个都不满意。有的太市侩,有的太木讷。直到那天,一个身形清瘦、穿着干净旧褂子的老人自己找上了门。 他一开口,声音不尖不亮,却透着一股沉稳:“齐先生,听说您府上招人?老朽愿来试试。” 齐白石打量他一番,见他虽上了年纪,但眼神清亮,举止有度,便问:“你想要多少工钱?” 老人摇摇头,说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的话:“老朽不要工钱,管口饭就行。只想在您这儿求个安稳。” 这人叫尹春如,曾是晚清王府里的太监。王朝覆灭,他没了依靠,一身的规矩和眼力见儿,在乱世里却成了无用之物。 齐白石心里犯嘀咕,不要钱的差事,背后总藏着点什么。他沉吟片刻,说:“工钱不能不要,但我手头现钱不多。这样吧,你若做得好,我每月给你画几幅画,权当工钱,你看如何?” 尹春如听罢,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随即深深一揖:“谢先生赏识。” 从此,齐白石的四合院门口,多了一个不多言语却心思缜密的看门人。 尹春如确实是个人才。他在王府里多年,察言观色是刻进骨子里的本事。谁是真心爱画的文人,谁是沽名钓誉的官僚,谁又是打秋风的无赖,他只消看一眼、听一句,便心中有数。 有真心求画的,他会客客气气请进门房,奉上一杯热茶,轻声说:“先生正在作画,您稍坐,我去通禀。”转身便将客人的身份、来意简明扼要地告诉齐白石。 若是齐白石不想见的,他也不生硬回绝,总是满脸堆笑地迎上去:“哎哟,您来得不巧,先生昨晚熬夜作画,今天身子乏得很,实在不便见客。您看,要不改日?”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,让人挑不出半点错处,只能悻悻而归。 他为齐白石挡去了无数的烦扰,让这位艺术大师得以将全部心神投入到笔墨丹青之中。 齐白石也信守承诺,每月都将几幅画作交给尹春如。有时是一只活灵活现的虾,有时是一棵挂满红果的柿子树。尹春如得了画,如获至宝,小心翼翼地挂在自己那三尺见方的门房里。 日子一久,小小的门房竟成了一处别致的“画廊”。来访者进不了齐白石的画室,却能在门房里一睹大师真迹。 渐渐地,有人看上了这些画,试探着向尹春如询价。尹春如起初不卖,后来见问的人多了,便开始将一些画作出售给真正懂画的收藏家。诗人艾青、剧作家新凤霞,都曾从他这里买到过齐白石的画。 他成了齐白石最特别的“经纪人”,守着一道门,却为齐白石的艺术打开了另一扇窗。 二十多年光阴,弹指一挥间。尹春如从一个中年人,变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。齐白石的画,也从几块大洋一幅,涨到了千金难求。尹春如靠着这些画,不仅衣食无忧,还成了小有身家的富翁。 他心里明白,这一切都是齐白石给的。他守的不仅是一座宅院的门,更是守着一位艺术家的宁静,守着一份知遇之恩。 终于有一天,他觉得自己老了,不想再拖累齐白石一家,便主动提出辞行,回天津养老。 临行前,他向齐白石深深一拜,提出了那个埋藏心底多年的请求:“先生,我跟了您二十多年,能否再给我几幅画,留个纪念?” 齐白石听罢,没有丝毫犹豫,当即铺开画纸,精心为他画了一幅《青虾图》,并题款落印。画上的虾,栩栩如生,仿佛在水中游弋,充满了生命力。 尹春如捧着画,老泪纵横。 许多年后,当齐白石的画作在拍卖行拍出九亿天价时,世人才惊觉,当年那个守门老太监,坐拥的是一座何等惊人的宝库。 可没人知道,1958年,当国家筹建“齐白石纪念馆”时,远在天津的尹春如听闻消息,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数幅齐白石精品画作无偿捐献了出来。 他说:“这些本就是齐先生的,能让更多人看到,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。” 他一生未娶,无儿无女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光,他守着空荡荡的房间,心里却无比富足。 他用二十年的忠诚,换来了一份艺术的馈赠;又在最后,将这份馈赠毫无保留地还给了艺术。

0 阅读:1
桃花笺上赋相思

桃花笺上赋相思

得一玫瑰弃满山野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