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战中英国从北洋招募劳工多以北方人为主,因为吃面食守纪律体格健壮,还能吃苦习惯寒冷的冬天。赴法后每人每天有1法朗的报酬,老家的家人每个月能收到10个墨西哥银元,劳工们的吃穿住行都免费提供。(到了之后发现,厚衣服压根就不发,劳工大都是从士兵那里买来的) 一战打得火热,英国军队人手不够用,就把主意打到中国头上。从1916年开始,通过北洋政府在威海卫设招募点,专门瞄准山东、河北这些北方省份的壮小伙子。为什么偏爱北方人呢?因为他们平时主食是面条和小麦饼,适应集体饭堂,不挑食。加上从小干农活,身体壮实,纪律性强,不会乱来。最关键的是,他们习惯北方那种刺骨寒冬,能在欧洲的冷天里坚持干重活,不容易生病倒下。招募官们一看,这些人正好适合战场后方的苦差事,就大批大批地选进去。体检时,医生量身高、称体重、测力气,那些通过的家伙大多是农村出身,胳膊腿儿结实,扛得住长途跋涉。 合同签得明明白白,每天干10小时活,一周七天不带歇的,工资1法郎,折合当时的中国钱也不少。更吸引人的是,家人每个月能稳稳收到10个墨西哥鹰洋,这在穷乡僻壤可是笔大收入,能养活一大家子。雇主还承诺,吃穿住行全免费,从出发到回国都不用自己掏腰包。很多人冲着这个就报名了,觉得总比在家挨饿强。船队从中国港口出发,先绕道加拿大维多利亚港登陆,再坐火车横穿大陆,最后到法国马赛港上岸。整个过程组织得挺严密,避免德国潜艇袭击。 可一落地,问题就来了。劳工们排队领装备,只发了薄制服和基本工具,冬天厚衣服影儿都没见着。法国北部那地方,冬天风大雪厚,他们穿着单衣在泥地里干活,冷得直打哆嗦。没办法,只能用刚发的工资,从附近英国士兵那儿买旧军大衣或破棉袄,花的钱不算少。这事儿让很多人觉得上当了,本来说好全包,结果还得自掏腰包。营地条件也一般,帐篷简陋,饭食虽管饱但不合口味,北方人吃不惯西式面包,常自己凑钱买面粉做饼。 这些劳工被编成一个个公司,派到法国北部和比利时战场附近。英国人一开始说只是后勤支持,修路、卸货、建仓库啥的。可实际情况呢,往往把他们拉到前线边缘,挖战壕、运弹药、修坦克。德军炮弹和飞机天天轰,劳工们干着活儿就得随时趴下躲碎片,好些人就这样伤了或没了。英军军官管得严,但他们那股子傲气劲儿,让人受不了。缺少翻译,沟通全靠手势和简单英语。偏偏有些指令听起来像中文脏话,比如“let's go”在北方方言里听着像骂人,劳工一听火就上来了,扔下工具闹罢工,场面乱成一锅粥。 更气人的是那些军士长和低级军官,常找借口索要额外钱,每人5法郎当“保护费”。不给就体罚,用鞭子抽或拳脚相加。劳工们忍了又忍,有时候忍不住就反击了,用手边工具砸过去,导致军官挂彩甚至丢命。这种事儿不是孤例,记录里好几起暴动就是这么起的。英军高层后来也承认,管理层太粗暴,缺少文化理解,才闹出这么多麻烦。劳工们对德军也恨得牙痒,因为飞机轰炸营地,常炸死几个中国人。幸存的就想报复,从澳大利亚士兵那儿花10法郎买米尔斯手雷,晚上偷偷溜到德军战俘营附近,拉弦扔进去,炸得火光冲天。类似事件发生过多次,只要有同伴死于轰炸,他们就设法搞武器回击,英军管不住。 朱桂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。他1896年出生在山东农村,从小帮家里干农活,身体练得壮实。1917年18岁时,听说招募海外劳工能挣钱,就跑到威海卫报名。通过体检后,他跟大队人马上了船,途经加拿大转火车到法国。分配到诺曼底一带,加入劳工队,主要修坦克和卸物资。战时他目睹炮火密集,躲避碎片时总得小心。语言不通,让他跟军官交流费劲,常因误会挨骂。战后他没回国,继续在法国打零工,娶了当地女人,生儿育女。晚年住在拉罗谢尔,直到2002年3月5日去世,活到106岁,是最后一位在世的中国劳工团成员。 战争一结束,大部分劳工被遣返回国,但有差不多3000人选择留在法国。他们体格好,法国年轻男人战死太多,这些中国人就受欢迎了,跟当地妇女结婚,组建家庭。巴黎早期的华人社区就是这么形成的。法军内部还流传段子,说要是仗再打下去,法国男人没了,这些劳工会把本土媳妇闺女全娶走。这话虽带点酸味,但也反映了现实。那些留下来的人,融入社会不容易,常干体力活,但总算安定下来。
在一战中英国从北洋招募劳工多以北方人为主,因为吃面食守纪律体格健壮,还能吃苦习惯
运赛过去
2025-08-18 00:24:28
0
阅读: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