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定要明白一件事:崇祯当年疯狂向破产的农民加税的时候,整个官场、所有儒生、全体读书人以及东南地区的所有富商,都是支持加税的。 朱由检出生在万历三十八年,那时候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。他是光宗的第五子,小时候母亲就没了,靠庶母拉扯大。童年基本在信王府过,读点书,练练骑射,但没啥实际经验。天启七年,哥哥熹宗没了,他十七岁上位,改元崇祯。刚开始他挺上进,铲除魏忠贤一伙,逮捕几百人,贬的贬杀的杀,还追赠东林党人谥号。 勤政是真勤,每天早起批奏折,巡视军营,减宫里开支,裁冗官。但多疑这毛病害人不浅,杀了袁崇焕,凌迟处死,百姓还分食其肉。换内阁成员五十多个,杀总督七个、巡抚十一个,首辅两个也砍了。毛文龙死后,他的旧部闹变故,军队不稳。 崇祯在位十七年,边疆战事不断,后金南下,农民起义到处冒头,财政空虚得像个大窟窿。他起用毕自严管户部,核查欠税,督屯田,严考成,汰冗卒,还改赋役全书,加商税,每两增一钱,后来又加二钱。三年后,关税增五万两,南京宣课司从一万增到三万两,财政稍好转。袁崇焕裁兵减饷,定总兵十五万多员,马八万多匹,每年省一百二十万两。 但陕西加派税收闹出流贼大起,分掠鄜州延安。崇祯四年,设考核地方官征税制度,不足额就别想升迁,地方官为避罪,横征暴敛,百姓苦不堪言。刘宗周上书说崇祯急于求治,见小利慕近功,民力已竭还聚敛。汤开远也指出,皇上急,臣子救过不给,加派导致民穷易乱。温体仁主政后,更严苛,地方官鞭笞百姓,激成大变。吕维祺上书河南无岁不荒,无月不苦兵,无日不苦挽输,民不聊生。 加税这事儿,崇祯三年户部毕自严等奏疏提到财政窘境,开矿怕得不偿失,加税怕关税重。但最后还是加了。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崇祯四年,辽饷从二百万两加到一千零二十九万两,增五倍。明末赋税分正赋和兵饷,崇祯十六年户部尚书倪元璐说军兴以来有辽饷、新饷、练饷,一兵兼食三饷,民兼供三饷。辽饷针对辽东,每亩加九厘;剿饷镇压起义;练饷训练军队。 三饷合计每年一千六百七十万两,负担大多落北方农民头上,农民破产逃亡。崇祯为了军费,崇祯二年边军欠饷,蓟密永守军叛明降敌。他裁普通士兵军饷,向百姓加派。杨嗣昌奏加练饷七百三十万两,每亩增三厘五毫。加税加重社会矛盾,促使更多人加入起义队伍,包括过去明军士兵和一些文人。 崇祯疯狂加税时,整个官场支持。周延儒上奏列数据,国库剩二百万两,军需千万两,建议每亩增几分。钱象坤附和,强调儒家富国强兵。杨嗣昌跪陈剿灭流寇需增兵十二万,加剿饷二百八十万两。官员表态如潮水,执行时鞭打拖欠者。 儒生读书人通过科举影响舆论,在书院辩论财政困境,江南举人说加税虽苦农民,但国家存亡系此,避免提自家田产免税。东南富商在盐场丝绸作坊,听到消息满意,宴请官员,称稳定商路,通过捐纳获保护,转嫁税负给佃农。富商献银助饷,换特权。税吏入村收银,农民交出最后铜钱。支持加税的人,占上风,反对的少见。 明末白银货币化加剧危机,万历矿税后,三饷成大恶政。辽饷最早嘉靖时出现,影响深远。军费成倍增长,军队需费加新税。崇祯十三年,洪承畴率十三万边军出关决战皇太极,但失败。方治远指出,尽管明末加征一千六百万两,但负担大部分农民扛。社会矛盾尖锐,农民起义蜂起。内外交困,明廷加三饷,越来越多民众加入李自成张献忠队伍。 李自成大军逼北京,城陷。崇祯在煤山自刎。南明弘光朝成立,南京官员投诚。钱谦益任礼部尚书,率臣开城门跪迎多尔衮大军,剃发易服,继续为官。东南士绅多投降,跪迎清兵,交换文书。富商献银货物,换贸易许可,协助征收税赋,维持秩序。 史可法扬州坚守,城破自尽,但少数。多数支持加税者融入清朝,延续生涯。钱谦益等宴请清官,讨论新政。富商扩展生意。清军南下,投降者镇压残明势力。明亡后,官员太监投李自成,如白广恩陈永福,杜勋王德化开门迎贼。高起潜等投清。殉国者倪元璐范景文,宫女三百多自杀,绅生七百多家举家死。 钱谦益明末东林巨擘,文坛领袖,四次出仕,官至礼部尚书。降清任礼部侍郎五个月,引争议。弘光灭亡,他率官投降,舆论大哗。柳如是劝殉国,他同意但没做,声言投水自尽,却没行动。乾隆后来从其文看异心,鄙其人品。钱谦益试图洗雪仕清耻辱,向世控诉毁谤。明清之际士大夫抉择,投降、出家或反抗。
准噶尔汗国灭亡后,是真的像网上所说,属民被清军将领兆惠“车轮放平”,全部屠杀殆尽
【11评论】【4点赞】
用户60xxx00
全民保险算不算加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