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生为何叫“大夫”“郎中”?这不是官职么?这是因为自宋代以来御用医疗系统管理形成规范,医生们是有“职称”的。最高级的就是“大夫”其次的是“郎中”,类比行政部门享受相应的待遇,因此后世尊称延续下来。当然,也有区别,坐堂的多称为“大夫”,走街串巷的多称为“郎中”。 在中国传统里,医生这称呼可有讲究。咱们从小就听老人家说,看病找大夫或郎中,可谁想过,这俩词儿本是古代官职?要说起头,得从宋代讲。宋朝时,国家对御医管理严谨起来,太医局像个大机关,医官分级明确。大夫是顶尖的,负责皇家重症,俸禄跟五品官差不多;郎中次一级,管日常事务,也享补贴。这套体系,让医官地位稳当,民间百姓看在眼里,就学着用这些官衔尊称普通医生,渐渐成了风气。 其实,早先医生的叫法乱得很。周秦汉时,多按专长喊,食医管饮食调养,疾医治内科病,金疮医专攻外伤。那时候巫医还不分家,生病常请巫师驱邪。唐代设太医署,医官待遇跟官僚拉平,但称呼没统一。宋代变了样,社会重文官,医官也沾光。北方人爱叫大夫,觉得气派;南方偏郎中,亲切些。这种地域味儿,一传就好几百年,到明清还流行。 当然,实际用时有分别。坐堂的,就是在药铺里守着给人把脉开方,多唤大夫;那些背药箱,走街串巷上门看病的,百姓喊郎中。为什么分这么细?因为大夫官阶高,稳坐衙门;郎中低些,常外出办事。民间借比喻,贴切得很。这不光是称呼,还透出对医者的尊重。中医本是国宝,医生救死扶伤,配得上官衔般的礼遇。 再说坐堂这事儿,得提医圣张仲景。他东汉末年任长沙太守,那时瘟疫横行,百姓求医无门。张仲景推开政务,每月初一十五,在衙门大堂诊病。不分贫富,一视同仁。这开了先河,后世药铺行医就叫坐堂,纪念他的仁心。河南南阳是张仲景故里,那儿的中医文化浓厚。 如今,这传统没丢。像仲景宛西制药,就在南阳,1978年建厂,专注经方成药。企业守正创新,建仲景文化基地,办纪念活动。2021年起推仲景健康节,主题“好体质,养起来”,覆盖多省,义诊讲座让中医走进寻常百姓家。到2024年,还获中华老字号,品牌更响亮。这类努力,弘扬中医药,助力健康中国。 这些称呼和习俗,体现中医的根基。宋代职称规范,让医生地位升;张仲景坐堂,传下普惠精神。当代企业传承,推动文化传播。说到底,中医是咱们民族的瑰宝,靠一代代人守护。
医生为何叫“大夫”“郎中”?这不是官职么?这是因为自宋代以来御用医疗系统管理形成
蕊蕊聊过去
2025-08-17 14:22:27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