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美国黑奴时朝,南方农场主喜欢用女黑奴来招待客人,而且这是一项传统。结果,这些女

司马槑谈过去 2025-08-17 00:25:28

在美国黑奴时朝,南方农场主喜欢用女黑奴来招待客人,而且这是一项传统。结果,这些女黑奴生出了许多混血私生子,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改变不了奴隶身份,甚至有可能被主人卖掉。 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南方,奴隶是啥?是财产,是会走路的美元,是农场主财富的象征。所以,奴隶主的核心目标就一个:用最小的成本,搞到最多的劳动力。 一开始,美洲大陆上也有白人干活,叫“契约奴”。听着好听,其实就是签了卖身契的穷白人。但他们有合同期限,到期就走人,不好管理,成本还高。奴隶主们一合计,这买卖不划算啊。 于是,从非洲跨越大西洋运来的黑奴,就成了“最优选”。没有合同,一次性买断,终身使用。更绝的是,他们生的孩子,自动归主人所有,简直是“一本万利”的投资。那条罪恶的“三角贸易”航线,就这样日夜不息地把一批批非洲人运到美洲,塞进棉花田、甘蔗林和矿场里。 在这种逻辑下,女黑奴的价值就被进一步压榨了。她们除了是劳动力,还是生育工具。而“招待客人”这种事,在奴隶主看来,简直是一举多得。 第一,这是种炫耀。向客人展示自己“富裕”到可以随意支配女奴,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。第二,这是种社交手段,用这种方式拉近和商业伙伴的关系,比什么都好使。第三,也是最残酷的一点,如果女奴怀孕生下孩子,这个孩子就是奴隶主新增的财产。客人爽了,自己还白得一个小奴隶,何乐而不为? 至于那个孩子是不是自己的血脉,或者是不是自己朋友的血脉,根本不重要。因为当时的法律,或者说“潜规则”,叫“partus sequitur ventrem”,是拉丁文,翻译过来就是“子随母姓”——当然,这里不是姓氏,而是身份。只要母亲是奴隶,那孩子不管爹是谁,哪怕是总统,也百分百是奴隶。 说到这儿,就必须得提一个“大人物”了——托马斯杰斐逊。 这位爷可了不得,《独立宣言》的主要起草人,美国第三任总统。那句“人人生而平等”,就是他写的。听着多光辉,多正义。但现实呢?杰斐逊自己就是弗吉尼亚一个硕大的奴隶主,家里奴隶成百上千。 他和自己妻子陪嫁过来的一位女黑奴莎莉海明斯的事情,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。莎莉是杰斐逊妻子的同父异母的妹妹,也就是说,她是杰斐逊的小姨子,但同时也是他的奴隶。从莎莉14岁起,杰斐逊就和她保持了长期的关系,俩人至少生了6个孩子。 这事儿在杰斐逊竞选总统的时候,就被政敌捅了出来,闹得满城风雨。但杰斐逊脸不红心不跳,坚决否认。为啥他能顶住压力?因为这种事在当时的弗吉尼亚上流社会,太常见了,大家心照不宣。 讽刺的是,杰斐逊的这些混血孩子,有些皮肤白到和白人小孩没区别,长相也酷似他们的总统爹。但他们依然在自己亲爹的种植园里当奴隶,干着摘棉花的活。直到杰斐逊临终前,才“大发慈悲”,在遗嘱里解放了这几个孩子。他用一生宣扬“平等”,却让自己亲生的骨肉做了大半辈子的奴隶。 你可能会说,这都是老黄历了,南北战争后奴隶制不就废除了吗?没错,法律上是废除了。但这种制度留下的伤疤,尤其是这种通过性剥削制造的混乱血缘关系,对美国社会的影响,一直延续到了今天。 最新的动态是啥?不是某个新法案,也不是某个大游行,而是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。一些公司,现在做得风生水起。无数美国人,尤其是非裔美国人,出于好奇去检测自己的DNA。结果,很多人都震惊地发现,自己的基因图谱里,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欧洲。 这背后藏着多少当年种植园里的血泪史?数都数不清。每一次DNA检测结果的揭晓,都可能是一次对家族历史的痛苦重构。很多非裔家庭一直流传着“祖上有白人血统”的故事,但直到今天,才通过一纸基因报告得到证实。这种证实,带来的不是喜悦,而是一种对祖先所受苦难的切身感受。 就在去年,加州关于“奴隶制赔偿”的特别工作组发布了最终报告,其中就详细论述了奴隶制对黑人家庭结构的系统性破坏,性剥削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。报告指出,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个体尊严的践踏,更是从根源上瓦解了黑人社区的家庭和亲缘关系,其负面影响代代相传,导致了今天非裔社区在经济、教育、健康等方面的诸多困境。 所以,这不是过去的故事,这是正在发生的回响。当一个非裔美国青年在2025年的今天,发现自己的姓氏来自一个从未承认过自己祖先的奴隶主,甚至自己的DNA里流淌着对方的血,他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?这种身份认同的撕裂感和历史创伤,是生活在和平国度的我们很难想象的。 直到今天,美国社会依然在为这段历史“还债”。关于种族问题的争论,关于身份认同的困惑,根子都在这里。历史不是一本书,翻过去就没了。它像一棵树的年轮,一圈一圈地长在里面,决定了这棵树今天是什么模样。

0 阅读:0

猜你喜欢

司马槑谈过去

司马槑谈过去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