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8年,陕西彬县,农民晁日兆和媳妇发生口角,挨了一巴掌,很没面子。一怒之下,他跑出家门,躲在“古城墙”下抠土。抠着抠着,抠出1个“绿茶壶”。瞧着四下无人,他脱下衣服,裹住茶壶,将其偷偷带回了家。 1968年的陕西彬县,老晁,晁日兆,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。那天跟媳妇吵起了,老晁一个大男人,被媳妇结结实实地给了一下,脸上挂不住,气得夺门而出。 他能去哪儿?就在村边的“古城墙”根儿下生闷气,越想越窝火,就用手使劲抠墙上的土。这一抠,嘿,还真让他抠出个硬家伙。扒拉开一看,是个造型奇特的“绿茶壶”。 老晁当时哪懂什么文物,就觉得这壶挺别致。他瞅瞅四下没人,赶紧脱下自己的老棉袄,把壶一裹,像做贼似的揣回了家。这事儿,他连媳妇都没告诉,算是给自己找回了点“面子”。 这“绿茶壶”进了晁家,可没过上国宝的待遇。它被用来打过酱油,当过水壶,甚至有一阵子,成了孩子们玩过家家的玩具。这一待,就是整整14年。 在这14年里,晁家人肯定也纳闷过。这壶吧,壶盖和壶身是连死的,根本打不开。可奇了怪了,你从壶嘴倒水,它就能出水。那水是怎么装进去的呢?这成了晁家一个没人深究的小秘密。在那个年代,填饱肚子是头等大事,谁有闲工夫琢磨一个“怪壶”呢? 1982年。一位改变这把壶命运的人出现了。他叫高立勋,是西北大学的哲学教授,也是老晁家的亲戚。 那天高教授来串门,一眼就瞥见了桌上这个造型古朴的壶。教授毕竟是文化人,眼光毒辣。他拿起来端详半天,越看越觉得这东西不简单。特别是那凤凰提梁、狮子壶嘴,还有壶身上精美的刻花,都透着一股子不寻常的贵气。 他问老晁:“这壶哪来的?”老晁就把当年那段“一怒之下”的往事给说了。高教授听完,心里咯噔一下,他凭直觉判断,这绝对是个老古董,很可能是件文物。 他小心翼翼地把壶带回西安,找到了当时陕西考古界研究耀州窑的权威专家——禚振西女士。禚女士一上手,眼睛都亮了!她激动地说:“这是五代时期的耀州窑精品,国宝啊!” 专家们拿着这个壶,也是百思不得其解。壶盖封死,水咋进去?后来还是借助了现代的X光技术,才看清了壶肚子里的“小九九”。原来,壶底中心有个梅花形的小孔,是注水口。壶里面有两根管子,一根连着底下的孔,一根连着壶嘴。 这设计,简直绝了!把壶倒过来,水从底下的孔流进去。因为有根导管通向壶的上部,所以壶里的空气能从壶嘴排出来,水就能顺利灌满。灌满后把壶正过来,只要水面高度不超过注水管和出水管的高度,水一滴都不会从壶底漏出来。倒水的时候,水就顺着出水管从狮子嘴里流出。 这利用的,就是咱们初中物理课本上的“连通器原理”,也叫虹吸原理。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工匠,就把物理学玩得这么溜,你说牛不牛?这已经不是简单的“壶”,这是古代的“黑科技”! 在高教授的劝说下,老晁觉悟很高,最终决定把这件宝贝无偿捐献给国家。从此,这把在农家酱油缸边待了14年的“绿茶壶”,正式拥有了它的大名——青釉刻花提梁倒灌壶,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院的镇馆之宝,而且是国家首批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顶级国宝之一。 现在这把壶除了静静地待在博物馆里,它在我们的时代又“活”出了哪些新名堂? 首先,它成了“国潮”顶流,是年轻人的新宠。 这几年,“国潮”风刮得有多猛,大家有目共睹。现在的年轻人,不再一味追捧国外的奢侈品,反而对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越来越上头。像陕西历史博物院,早就成了网红打卡地。而这把倒灌壶,更是“网红中的网红”。 去博物馆看,围着它拍照的,十有八九是年轻人。他们不只是看个热闹,是真的在研究它的纹饰、揣摩它的原理。在社交媒体上,关于它的讨论、二次创作层出不穷。有的把它画成漫画,有的用它的设计元素做成首饰、服装。前两年,甚至有家著名的茶饮品牌,跟陕历博联名,出了一款“倒灌壶”造型的限定奶茶杯,火到一杯难求。 这就是文化自信。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壶,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,融入2025年年轻人的生活。它不再仅仅是一件陈列品,而是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。 其次,科技给了它“数字永生”。 作为严禁出境的国宝,全世界绝大多数人是没机会亲眼见到它的。但在的今天,这个问题有了完美的解决方案。 陕历博早就利用高精度3D扫描技术,给倒灌壶建立了毫米级的数字模型。这种“数字孪生”技术,不仅让全世界的爱好者都能零距离欣赏它,更重要的是,它为这件孤品上了道“保险”。哪怕有一天,实体文物因为不可抗力受损,它的所有信息、工艺、神韵,都在数字世界里得到了永生。 从1968年老晁那个愤怒的下午,到一个农民家里默默无闻的酱油壶,再到今天享誉世界的国宝、国潮顶流。这把倒灌壶的经历,本身就是一个传奇。
扬言要“当面强奸女儿”的民警,一审被判8年。2024年1月的时候,上海一对母女
【4评论】【7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