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太阳]美国慌了!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!为了阻止他回国,更是提出各种无理要求,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…… 信源:中国建材集团7月16日讯——逐光而行 | 7月17日锁定央视财经,看中国建材发电玻璃绿色《逐光》 在中国的大都市里,那些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,正悄悄变成一座座垂直的绿色发电站。阳光洒下,不再只是带来光和热,而是被一种“发电玻璃”直接转化成了电能。这块玻璃背后,站着一位叫潘锦功的科学家,有人把他比作“当代钱学森”。 不过,这块玻璃从实验室走到高楼大厦上,过程远比想象的要惊险。这块玻璃第一次真正亮眼,是在一次国际新能源峰会上。当时,一些西方代表打着“气候治理全球责任”的旗号,话里话外想让中国把技术交出来共享。 潘锦功站了出来,没讲什么大道理,只是举起了手中的专利证书,平静地告诉全场:“我们愿意合作,但核心技术必须从中国出发。”话音刚落,台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起立鼓掌。这掌声既是给一个中国科学家的自信,也是给一种打破技术垄断的新可能。 这份底气,源自安徽蚌埠全球最大的碲化镉生产基地。那里的智能化生产线,不仅把发电玻璃的量产转化效率提到了16%以上,也把成本压得比进口技术便宜了四成。核心技术的话语权,就这样牢牢攥在了中国人自己手里。 可是,这份站在台上的从容,是用一场几乎押上全部身家的归国路换来的。几年前,潘锦功在新泽西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,率先把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推到了16.18%,一下捅破了天花板。 他也因此给自己造了一座“金色牢笼”:美国能源部闻讯而来想买断专利;各大公司挥着支票许诺;而美国政府则在暗处使绊子,用各种理由限制他回国,甚至旁敲侧击让他放弃中国国籍。 2018年初,他决定冒险突围。在联系上大使馆后,他先借着参加会议的名义暂时甩开监控,可就在机场即将登机时,他还是看到了几个可疑的身影。千钧一发之际,潘锦功突然高举登机牌,用英文大叫一声,这一嗓子立刻引爆了人群,场面顿时混乱起来。 趁着这个当口,他在自家人的接应下冲出包围,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。当飞机爬升,他才终于敢深呼吸,回家的眼泪再也忍不住。他和钱学森做了同样的选择,因为科学或许没有国界,但科学家有祖国。 本以为冲破了外部的阻挠,回国就是一片坦途,谁知一场更麻烦的内部博弈在等着他。回到成都,他正准备大干一场,合作方却卷走了项目启动的5000万资金,人也消失了。项目瞬间停摆,团队人心涣散。 站在空荡荡的实验室里,他收到了美国导师发来的邮件,信上说“随时欢迎回来”。潘锦功转身走进了政府办公室,只说了一句:“再给我三年”。正是这句承诺,让四川省政府顶住压力,决定再次支持他。 在最难的时候,团队只剩下7个人,他们挤在临时改出来的实验室里,用着淘来的二手设备,硬是把这个世界级课题啃了下来。 2016年,这块“争气玻璃”终于在成都成功下线,最终拿下了34项专利,其中19项是完全属于中国的核心发明专利。当他拿到德国莱茵TÜV认证时,有人说,他这是放弃了诺贝尔奖级别的机会。可在潘锦功看来,能让中国乡镇的屋顶都变成小电站,比去斯德哥尔摩领个奖有意义得多。 这份执拗,其实早就种下了。他从小就对化学着迷,后来在大庆油田工作的经历,让他亲眼看到国家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开采的艰辛,寻找新能源的念头就此扎根。如今,潘锦功虽然卸任了管理的职位,但依旧带领团队向30%转化率的新目标冲击。 就在7月中旬,央视还播出了国内首部大型光伏行业纪录片《逐光》,而潘锦功参与研发的发电玻璃也有幸出场。 回头看,潘锦功的故事恰好呼应了钱学森那句话:“科学家的最高荣誉,是让祖国不再受制于人。”只不过,他的经历也提出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: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那些归国的科学家?一个能让他们安心搞科研的环境,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。
每天“敲诈”中国2亿技术费!中国西气东输工程需要用到美国一款压缩机,于是美国竟趁
【3评论】【14点赞】
天涯于无声处
能不能发明一种可以制冷的玻璃?阳光一照,玻璃背面就开始降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