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宋代诗人刘子翚的一首惜别诗。 在南宋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,一位官员忽然接

蕊蕊聊过去 2025-08-16 14:21:11

这是宋代诗人刘子翚的一首惜别诗。 在南宋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,一位官员忽然接到朝廷调令,从福建山寺启程北上,留下好友独自面对空荡书窗,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友情与时代无奈? 说起刘子翚,大家可能不太熟,但提起他的弟子朱熹,那可是家喻户晓的理学大家。刘子翚是福建崇安人,早年靠家族关系当上兴化军通判,主要管地方司法和行政。任期满后,朝廷想留他继续干,但他身体不好,就辞官回家,在屏山建了个房子,专心搞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,成为南宋初期有名的学者。他的生活简单,周围就是山林溪水,适合静下心来和学生们聊经书道理。张嵲呢,字巨山,襄阳人,绍兴八年被派到福建路当转运判官,管财政和运输。他没住官署,而是寄住在闽山寺里,长达两年。闽山寺在山里,环境清静,他每天处理公务之余,还能看看书。就是在这两年,刘子翚常去寺里找他,两人聊得投机,都对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有共同看法。 绍兴九年,张嵲接到诏书,被调到临安去当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,负责官员考核和历史记录。这事儿来得突然,他一笑就收拾行李走了。刘子翚听说后,心里空落落的。那天晚上,他去闽山寺,本想再聊聊,结果人已经不在。月亮还像往常一样照着书窗,可屋里没人了。这就是刘子翚那首惜别诗的来历:“二年寄迹闽山寺,一笑翻然向浙江。明月不知君已去,夜深还照读书窗。”诗里没直说伤心,而是借明月来衬托,月亮不知道人走了,还在照窗,这比直接哭诉更让人回味。友情就这样,遇上志同道合的人不容易,分开后那种空虚,谁经历过都懂。+更多 2 刘子翚的诗不花哨,就这么接地气,写出普通人的真感情。南宋时候,国家刚南渡,官员调动频繁,大家都为国事操心。他和张嵲的交往,也反映了那时士大夫间的互助精神。两人一个讲学,一个从政,但都注重道德修养,这跟咱们今天强调的集体和谐挺像。刘子翚后来专心教书,影响了朱熹那样的后辈,推动理学发展,对中华文化传承贡献大。张嵲去了临安,继续干实事,编历史档案,维护朝廷记录。张嵲生平清廉,博览群书,后辈都敬重他,在家乡还有人建祠堂纪念。 这首诗最妙的地方,是用侧面手法写友情深。明月无知,还照窗,诗人却知道人走了,还去访,这比月亮更痴情。宋诗就这样,不像唐诗那么华丽,但内涵丰富,贴近生活。咱们现在读来,也能感受到那种惜别滋味。在动荡年代,朋友间的支持很重要,就像今天咱们强调团结协作,为国家发展出力。刘子翚的理学思想,强调内省和实践,这对咱们建设社会主义也有启发。张嵲的调动,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常态,体现了宋代用人机制。 友情在诗里成了永恒,明月照窗的意象,让人联想到古今离合。宋代诗人多写现实,这首诗就是典型,真实不做作。读完后,不禁想,生活中遇上知己,该多珍惜。刘子翚一生低调,专注学术,他的弟子朱熹继承衣钵,把理学发扬光大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张嵲也一样,廉洁从政,留下好名声。这样的故事,提醒咱们,个人追求要和国家大局结合。

0 阅读:0
蕊蕊聊过去

蕊蕊聊过去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