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8年9月24日的温州空战,一枚美制“响尾蛇”空空导弹落在了农田,成为我军战

混沌于浮云 2025-08-13 19:17:13

1958年9月24日的温州空战,一枚美制“响尾蛇”空空导弹落在了农田,成为我军战利品。作为世界上第一种红外制导的超音速空空导弹,“响尾蛇”导弹可以自动跟踪敌机的喷火口,命中率相当高,如果将其吃透并仿制,那么,对当时空战以机炮为主的我国空军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。 1958年8月23日,金门炮战轰轰烈烈地开了场,第二次台海危机正式拉开帷幕。毛主席有个策略,叫“打而不登”,意思是教训一下对岸,但不真去占岛。这跟蒋介石那边有点默契,大家都不想让美国趁机搞出“两个中国”。可美国不甘寂寞,给台湾送了一堆先进家伙事儿,包括那让人眼馋的“响尾蛇”导弹,想在台海亮亮肌肉。 到了9月24日早上,台湾空军出动了18架F-86战斗机,外加一架RF-84侦察机,直扑温州湾。带队的少校杨世驹挺有胆量,可惜选错了对手。我军这边赶紧派米格-17和歼-5迎战。刚开始,大家还老老实实拿机炮互怼,天上跟放鞭炮似的热闹。可没多久,台湾空军甩出了“响尾蛇”导弹,这东西靠红外制导,直奔我军飞机的尾焰而去,命中率高得离谱,眨眼间好几架飞机就掉了下去。 关键时刻,飞行员王自重站了出来。他开着歼-5,故意引开12架敌机的火力,给战友争取撤退的时间。凭着过硬的技术,他在敌群里左冲右突,还干掉了两架F-86。可惜,最后他想拉开距离时,一枚“响尾蛇”盯上了他,飞机被击中,王自重壮烈牺牲。那一刻,他用命换来了战友的安全,也让这场空战成了传奇。 打完仗,我军开始清理战场。没想到,温州附近一个老农在田里发现了一枚没炸的“响尾蛇”导弹。这老哥估计吓得不轻,赶紧报了上去。部队火速赶到,把这宝贝疙瘩收了回来。专家一鉴定,确认这是美国佬的AIM-9“响尾蛇”,当时世界上第一种红外制导的超音速空空导弹。这玩意儿能自动追踪飞机的喷火口,命中率高得吓人,拿到手里简直是天上掉馅饼。 捡到宝贝当然不能白捡,北京马上启动了代号“55号任务”的项目,想把“响尾蛇”的技术吃透。这导弹看着简单,可里头的红外制导技术对咱来说是全新领域。那会儿中国工业底子薄,科研条件也差,专家们拿着这导弹左看右看,拆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。研究了半天,进展慢得像蜗牛爬,想靠自己搞明白,真是难上加难。 这时候,苏联听说了这事儿,找上门来说:“这导弹给我们吧,咱们是兄弟国家,有啥好东西得分享。”中国这边起初不乐意,毕竟是自己捡的宝贝,凭啥给你?可苏联大哥态度强硬,再加上咱技术实在跟不上,最后还是妥协了。导弹拆了运到莫斯科,换回了一些苏联的军事技术支持。1961年,苏联拿“响尾蛇”搞出了自己的K-13导弹,还按约定把技术资料给了中国。这也算因祸得福吧。 有了苏联的K-13技术,中国这边不甘心光当学生,开始埋头搞自己的导弹。科研人员加班加点,硬是把“响尾蛇”和K-13的精髓融进来,造出了“霹雳”2号空空导弹。这家伙1967年定型,1972年量产,装到了歼-6和歼-7上,成了中国空军近距格斗的利器。从一穷二白到能自己造导弹,这一步走得不容易,也挺提气。 再说回王自重,他那次牺牲可不只是个英雄故事。他用命拖住敌机,保住战友不说,还间接让“响尾蛇”落到了咱手里。这枚导弹的出现,逼着中国空军从机炮时代迈向导弹时代。王自重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普通人,却成了空军英雄,他的故事告诉大家,有时候一个人的付出,能改变整个国家的轨迹。 这场温州空战和“响尾蛇”的故事,其实是中国空军成长的一个缩影。那会儿咱的装备差,技术弱,碰到“响尾蛇”这种高科技武器,只能被动挨打。可捡到导弹后,从研究到仿制,再到自主研发,这一路走下来,中国空军慢慢有了自己的底气。后来“霹雳”系列越做越强,到今天歼-20都上天了,谁还敢小瞧咱?

0 阅读:0
混沌于浮云

混沌于浮云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