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到现在,俄罗斯终于看明白了,他可以炸乌克兰的城市,可以打掉乌克兰的电网,却炸不垮他们的军工,切不断北约的“造血管”。 俄乌冲突打到第三年,一个奇怪的现象开始显现:俄军导弹越炸越频繁,乌克兰的军工产能却越来越强,2024年前8个月,乌克兰军火产量比2023年翻了一番,而2023年又是2022年的三倍,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 去年11月的一次空袭中,俄军一口气发射了200多枚导弹和无人机,直接瞄准乌克兰的电网,这次打击确实狠辣,全国发电能力瞬间掉到12吉瓦,相当于丹麦全国的用电量都没了,基辅、哈尔科夫等大城市陷入黑暗,医院只能靠柴油发电机维持运转。 但俄军没想到的是,乌克兰人的应对速度快得惊人,电网被炸断后,成千上万户家庭开始在屋顶安装太阳能板,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“一根太阳能路灯照亮整个村子”的景象,能源部长哈鲁申科后来总结说:“俄军每炸毁一座大电站,我们就建十座小电站。” 这种分散式能源网络确实让俄军头疼,传统的集中供电系统一炸就瘫,但分散的小型发电设施就像满地的蚂蚁,踩死几只根本无济于事,到2024年夏天,乌克兰的电力修复时间已经从最初的几周缩短到几天。 更让俄军意外的是军工产能的爆发式增长,战争之前乌克兰只有几十家国营军工厂,产能有限,但战略产业部长卡梅申推动的改革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:国营厂改制、私企参与、海外合作,短短一年时间就拉起了500多家企业的军工网络。 连做食品的厂子都开始生产无人机零件,一家原本生产农机的工厂,现在每月能组装200台自走炮,最典型的例子是“博赫丹”自走炮,从设计图纸到批量生产只用了6个月,2024年就交付了184台,成为前线最受欢迎的“国产神器”。 战场上的无人机大战更是精彩,乌克兰把民用无人机改装成攻击机,专门袭击俄军的坦克和弹药库。一架成本2万美元的改装无人机,往往能逼得俄军动用价值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来拦截,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。 俄军也不甘示弱,从伊朗进口了大批“见证者”无人机,采用饱和攻击战术,但乌克兰很快找到了对策:民间组织“归来”开发的拦截无人机,成本只有防空导弹的五分之一,却击落了超过3000架敌机。 西方援助模式也在进化,早期的援助是“输血”式的,武器从欧美运到乌克兰需要几周时间,现在变成了“造血”式合作:丹麦出钱、瑞典提供技术、加拿大负责生产线,武器直接在乌克兰本土制造,2024年这种模式已经输送了5.5亿美元的军火,2025年计划翻倍。 最有意思的是资金来源,除了正常的军援预算,被冻结的俄罗斯海外资产也成了“军火基金”,用俄国人的钱买武器打俄军,这个操作确实够讽刺。 从农民的视角看更直观:以前田里收的是小麦,现在车间里收的是炮弹,一位顿涅茨克的农民改行做军工,月收入比种地高了五倍,他笑着说:“种地看天气,做军工看订单,现在订单多得接不完。” 俄军的战略计算出现了严重偏差,他们以为炸掉电网会让城市崩溃,结果逼出了全民太阳能运动,以为端掉军工厂能断供前线,反而刺激出遍地开花的小作坊,一位前线士兵的话很有代表性:“他们炸毁我们的过去,我们就发明未来。” 这场冲突揭示了现代战争的一个新规律:在全球化时代,单纯摧毁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决定胜负,乌克兰像一只打不死的蟑螂,靠分散生产、灵活补给和民间智慧,硬生生扛住了俄军的钢铁洪流。 从某种程度上说俄军的轰炸客观上加速了乌克兰的军工现代化进程,战争逼迫他们抛弃了苏联时代的笨重体系,拥抱了更灵活、更高效的生产模式,这可能是普京始料未及的“副作用”。 如今回头看这场能源战和军工战的胜负已经很明显,俄军的“断电战术”和“精确打击”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,反而培养出了一个更加坚韧、更加分散、更加难以摧毁的对手,战争还在继续,但乌克兰已经证明了一件事:在21世纪,韧性比火力更重要。 信源:金羊网——克宫称俄罗斯与北约已进入“直接对抗”丨看天下;北京日报——北约企图将兵力前推,俄军有三张“王牌”反制
大兵团、大穿插,俄军杀穿乌顿巴斯最后一道防线!8月10日,俄军在红军城北部实现
【2评论】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