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900 万美元一架的 C919 刚把香港航线飞成日常,就有人喊 “造出来才发现不值”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从2024年飞往香港的那一程开始,C919的名字真正走进了大众视野,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航班安排,而是一架国产大飞机在国际航线上迈出的第一步,许多人开始认真思考:花近亿元人民币买这样一架飞机,究竟值不值?有人盯着发动机的“外国血统”,有人琢磨它与波音、空客的差距,也有人干脆拿出计算器,从价格到性能一通猛算,可如果只用“贵不贵”来衡量C919,恐怕低估了这架飞机背后的意义。 先从数字说起,C919的官方标价是9900万美元,换算下来,比空客A320neo便宜了一千万美元,比波音737 MAX 8更是低了接近三成,但这并不代表质量打了折扣,在燃油效率、航程表现、舱内设计等方面,它完全站在了主流窄体客机的第一梯队,根据东航近几个月的运营数据,这款飞机在国内航线上表现稳定,航班准点率高,乘客满意度也不差,更让人侧目的是,商务舱的票价竟然在香港航线上炒到了1.2万港币,依旧供不应求,这说明市场对它的接受程度,远比网络上的争论更现实。 当然,C919的真正价值,不只体现在账面价格上,过去几十年,中国航空公司在采购飞机这件事上,从来没多少议价权,波音和空客牢牢掌控着全球市场,每一架飞机背后都隐藏着日后的维修绑定、零配件垄断、技术壁垒,一旦哪一方脸色不对,供应链就可能被掐断,航司甚至要为一块小小的维修件排队数月,而这些问题,C919正在一点点打破。 从2017年首飞时的30%国产化率,到现在逐步逼近60%,这架飞机已经完成了一个从“能造”到“能用”的跃迁,发动机虽然仍使用LEAP-1C,但国产CJ-1000A已经进入适航认证阶段,预计2027年量产,如果一切顺利,未来的C919将搭载自己“心脏”飞上蓝天,与此同时,航电系统、液压系统、起落架、座椅等部件也在逐步实现国产替代,特别是在飞控系统和复合材料方面,多家国内企业取得了重大突破,部分性能甚至超过了原有进口版本。 C919不仅是一架飞机,更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撬动器,从上海临港的总装车间,到成都的复合材料工厂,再到西安的电子系统集成中心,遍布全国的200多家企业因它而重新排列组合,每一架飞机背后,不只是几个零件的拼装,而是成千上万名工程师、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努力成果,南昌的机身厂订单排到了明年,成飞生产的碳纤维机翼减重15%,燃油成本进一步降低,这是一场“从零到一”的跨越,也是中国制造向高端跃升的重要标志。 有人质疑国际适航认证迟迟未能到手,担心C919难以进入欧美市场,确实,欧洲航空安全局的认证仍在推进中,预计还需一段时间,但事实是,全球已有37个国家承认C919适航准入,包括不少新兴市场国家,更重要的是,C919并没有等着别人来开门,而是主动另辟蹊径,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,C919以“不附带政治条件”的技术转让方式,打动了许多航空公司,这和过去西方企业那种高门槛、重绑定的合作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。 印尼、越南、沙特、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采购意向接连公布,不少还通过资源置换、分期付款等方式完成交易,比如,沙特用原油换飞机,埃塞俄比亚用咖啡豆出口权抵部分货款,这种灵活的交易方式帮助C919迅速打开了局面,相比之下,波音还在为质量问题焦头烂额,空客订单已排到2030年之后,供需失衡导致航司纷纷寻找替代方案,C919正是在这种全球结构变化中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窗口期。 价格优势之外,C919的交付效率也在不断提升,上海临港的工厂引入了类似汽车产业的模块化生产体系,将总装周期从42天压缩至28天,月产能提升到15架,这种效率,放在传统航空制造业中,已经是极其罕见的水平,如果产能持续爬坡,未来几年内,C919完全可能满足国内市场更新换代的庞大需求。 中国市场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单通道客机消费地,未来十年更新换代需求超过5000架,当C919在国内站稳脚跟,海外市场的扩展也就水到渠成了,商飞的策略非常清晰:先用三大航打出运营样本,积累数据和口碑,再一步步拓展区域市场,从香港到东南亚,再到西亚和非洲,每迈一步都伴随着对供应链、服务体系、后勤保障的全面完善,这不是一场追求立竿见影的商业战,而是一场厚积薄发的产业突围。
太会算了!谁能想到,中国商飞团队把C919几乎95%的机体零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,
【240评论】【23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