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延安毛主席在场的一次欢聚会上,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蒋泽民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青年人行为很异常,只见那人背着手拼命的往前挤 。
延安青年食堂,毛泽东正在宴请国民党绥德副专员,食堂外聚集了不少围观的老乡,警卫员蒋泽民按惯例先下车检查周围情况。
就在毛泽东刚踏进食堂门口时,蒋泽民注意到人群中一个奇怪现象,其他人都在鼓掌欢迎,唯独一个年轻人右手始终背在身后,还在人群中不断往前挤。
蒋泽民立即警觉起来,他有个职业习惯,观察可疑人员时总是先看对方的手部动作,因为攻击性武器通常藏在手中,这个习惯源于他早年的实战经验。
蒋泽民迅速调整位置,悄悄接近那名可疑青年,当他扣住对方手腕时,发现那人手中握着一根木棍,顶端绑着几根铁钉。
整个过程中,蒋泽民没有声张,而是暗中示意其他警卫人员控制现场,直到宴会正常结束,他才向毛泽东汇报这起未遂袭击事件。
这名青年受国民党特务指使,已在食堂附近蹲守三天,专门等待下手机会,虽然木棍铁钉的杀伤力有限,但在混乱环境中仍可能造成意外伤害。
延安时期的警卫工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保护方法,警卫人员通常采用“三人小组”模式,呈三角形分布在保护目标周围,既能实现全方位监控,又不会给人过分戒备的感觉。
在重要场合,他们还会安排便衣警卫混入人群,扮成普通群众或小商贩,这种“隐蔽哨位”的做法后来成为重要活动安保的常用手段。
蒋泽民在抗大担任教官期间,要求学员进行蒙眼拆装武器训练,目的是让大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凭借触觉快速操作装备,这种训练方法提高了警卫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。
1949年开国大典筹备期间,蒋泽民参与制定了详细的安保预案,他们不仅在明显位置布置警力,连天安门城楼下的排水系统都安排了监控人员。
这些在延安时期摸索出来的保护经验,为新中国的安保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,许多当年的做法经过改进完善,至今仍在重要场合发挥作用。
优秀的警卫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判断能力,蒋泽民能够从人群中发现异常,及时制止潜在威胁,体现了专业素养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