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日本真是亡我之心不死。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,在政论节目中,公开表示,现在是中国实力强大的时候,日本应该暂时先不招惹中国,而是要卧薪尝胆,等到中国衰落的时候,再一决胜负。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在政论节目中的这番表态,实际上是将日本历史上的地缘博弈策略做了一次“旧瓶装新酒”的包装。 他提到的“卧薪尝胆”策略,背后是日本在大国兴衰周期中形成的实用主义外交思维,而北方四岛问题的历史变迁,则成了他论证这一策略的鲜活案例。 在苏联鼎盛时期,日本对北方四岛的态度确实可用“噤若寒蝉”来形容。 1945年苏联依据《雅尔塔协定》占领四岛后,日本虽在1956年《苏日联合宣言》中争取到苏联归还齿舞、色丹两岛的承诺,但受制于冷战格局,始终未敢在主权问题上与苏联正面对抗。 当时日本外务省内部文件显示,佐藤荣作内阁曾明确指示驻苏使馆“避免一切可能刺激苏联的外交动作”。 这种隐忍在1980年代达到顶点——当苏联在择捉岛部署SS-20导弹时,日本政府甚至未通过正式外交渠道提出抗议。 苏联解体后的1992年,日本立刻调整策略。 叶利钦访日时,宫泽喜一内阁首次在联合声明中写入“北方四岛是日本固有领土”。此后日本通过《促进北方领土问题解决特别法》等立法,将四岛问题纳入国内法框架,并推动与俄罗斯的联合经济开发。 2018年日俄达成的海胆养殖合作项目,表面上是经济行为,实则是日本试探俄方底线的政治筹码。这种“温水煮青蛙”的策略,与垂秀夫主张的“等待时机”形成呼应。 垂秀夫的言论折射出日本精英阶层的集体焦虑。当前中国GDP总量已达日本的四倍,海军舰艇总吨位超过海上自卫队两倍以上,这种实力差距让日本产生强烈的无力感。 2025年日本防卫研究所报告承认,“在台海周边的常规军事对抗中,日本难以单独抗衡中国”。 这种认知迫使日本采取“战略对冲”:一方面通过《美日防卫合作指针》强化同盟,另一方面在RCEP框架内与中国保持经济联系。 但日本的隐忍并非无条件。在钓鱼岛问题上,日本海上保安厅近年增加了30%的巡逻艇编制,并在石垣岛部署12式岸舰导弹。 这种“战术强硬、战略隐忍”的双重标准,与垂秀夫的主张形成内在逻辑——在实力不济时避免全面对抗,但通过局部摩擦维持存在感。 垂秀夫类比的“苏联解体模式”,在当今国际环境中面临多重挑战。 首先,中国不同于1990年代的苏联——202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仍达3200亿美元,外汇储备规模是日本的2.3倍,经济韧性远超当年的苏联。 其次,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相互依赖使“等待衰落”策略成本剧增:2023年中日贸易额达3714亿美元,若日本全面对华脱钩,三菱、丰田等企业将面临年均20%的利润损失。 更关键的是,日本自身的战略耐力正在透支。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,使日本防卫预算占GDP比重从1990年的0.9%升至2025年的2.6%,但装备更新率仍不足60%。 这种“勒紧裤腰带扩军”的做法,与“卧薪尝胆”所需的长期国力积累背道而驰。202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仅为0.8%,而中国保持5.2%的增速,此消彼长的趋势让垂秀夫的设想愈发脱离现实。 日本的困境本质上是后发国家在单极向多极过渡时期的典型症状。当美国影响力相对下降,而中国崛起不可逆转时,日本试图在“依附美国”与“对冲中国”间寻求平衡,却陷入战略摇摆。 2025年日美“2+2”会谈虽重申钓鱼岛适用《美日安保条约》,但美方同时要求日本承担更多驻日美军费用,这种“安全依赖与经济负担”的悖论,让日本的隐忍策略充满内在张力。 从历史经验看,领土争端的解决往往取决于实力对比的根本性变化。1951年《旧金山和约》让日本失去千岛群岛,1991年苏联解体为日本创造机会,这些转折都伴随国际秩序的剧烈震荡。 但在21世纪,核武器的威慑效应、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,使“等待对手衰落”的策略成本陡增。 垂秀夫的言论看似理性,实则是将复杂的地缘政治简化为“等待时机”的线性思维。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、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,日本若继续沉溺于历史经验的窠臼,不仅难以实现“一决胜负”的目标,反而可能在大国博弈中丧失战略主动权。 真正的智慧,或许在于跳出“兴衰更替”的零和逻辑,在合作共赢中寻找新的平衡点。
小日本真是亡我之心不死。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,在政论节目中,公开表示,现在
天天纪闻
2025-08-10 08:17:07
0
阅读:533
mango
人家的想法太正常不过了。管好自己继续强大
最可爱的人
小日本的战术是对的,我们要居安思危,不得不防
太极罗宾汉
小日子本来就是这样的啊,如果美帝有一天真的衰落,小日子绝对第一个跑上去狂咬,洛杉矶大屠杀一定上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