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22年,40万安南人造反,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,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。就在这时,一个太监站出来说:“陛下,老奴愿意前往平乱。”唐玄宗开心地问道:“你要多少兵?”太监回答:“不要一兵一卒!” 这个站出来的太监,名叫杨思勖。他不是普通的宦官,在唐玄宗身边多年,早就因几次关键行动立下功劳。 早年,他参与过诛杀韦后集团的政变,手里握着实打实的军功,在军中也有几分威望。 此时的他,已经是左监门卫将军,虽为宦官,却比不少文官更懂行军打仗。 唐玄宗李隆基此时刚过而立之年,开元盛世的气象正浓。他一手把大唐从武则天晚年的动荡里拉回来,骨子里憋着股要做千古一帝的劲。可安南叛乱像根刺,扎在他的盛世蓝图上——40万叛军,要是平不了,不仅南疆不稳,连他的帝王威严都要打折扣。满朝文武低着头装聋作哑,他骂的哪是大臣,是恨这盛世之下,竟找不出个敢挑担子的血性汉子。 杨思勖。这太监不是从小净身进宫的娇弱之辈。他是岭南人,早年可能是被掳入宫中,脸上还有当年打仗留下的疤。别人当太监是伺候人,他偏在刀光剑影里闯出路子。诛杀韦后那回,他提着刀冲进禁军大营,亲手斩了叛军首领,胳膊上挨了一刀都没皱眉头。军营里的老兵都说,这杨监军比好些带把的还硬气。 至于那些不肯应战的文武,倒也不全是怂包。文官们舞文弄墨还行,让他们带兵去湿热的南疆跟蛮子拼命,腿肚子先转筋。武将呢?开元年间承平日久,好些将军早把盔甲换成了锦袍,想着在长安城里享福,谁愿去瘴气弥漫的安南送死?40万叛军的名头一喊,他们先在心里打了退堂鼓。 杨思勖说不要一兵一卒,唐玄宗先是愣了愣,随即一拍龙椅:“好!朕信你!”他知道这太监的脾气,说得出就做得到。 杨思勖没带一兵一卒,只揣着唐玄宗的圣旨,骑着匹瘦马就往安南赶。 到了南疆,他没急着动手。先找当地土司喝酒,听他们抱怨叛军的蛮横——那些造反的安南人,不仅反朝廷,还抢了不少土司的地盘。杨思勖眯着眼听,听完把酒杯一墩:“朝廷给你们撑腰,把地盘抢回来,抢多少归你们多少。” 土司们眼睛亮了。他们恨叛军久了,缺的就是个名头。杨思勖拿圣旨一压,再许以好处,各族土司立马凑出几万兵马,个个拿着弯刀嗷嗷叫。 他没学那些文官搞什么“招安”,也没摆大将军的架子。白天跟着土司们在丛林里钻,晚上围着篝火听他们讲叛军的布防。摸清了路数,他挑了个月圆夜,让土司兵从背后摸过去,自己带着几个亲信直扑叛军大营。 叛军首领正搂着抢来的女子喝酒,见一个太监带着些“土人”杀进来,笑得前仰后合。可他没笑多久,就被杨思勖一刀劈了脑袋。 没了首领,40万叛军成了散沙。杨思勖下了道狠令:降者免死,顽抗者屠村。这招在南疆最管用,叛军们见领头的死了,又怕被屠村,纷纷扔下兵器跪地求饶。 前后不过三个月,安南平了。杨思勖提着叛军首领的脑袋回长安复命,唐玄宗亲自到城门迎接,把他升为骠骑大将军。 可这事儿细想也透着寒意。一个太监能凭几句话调动地方势力,不是他多能耐,是朝廷的武将集团已经腐朽到顶了。杨思勖虽能打仗,手段却极狠,平叛时屠了好几个村寨,血腥味顺着红河飘了半年。 更要命的是,他开了个坏头——宦官凭军功掌大权。后来的高力士、李辅国之流,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,追根溯源,少不了杨思勖这颗“种子”。 唐玄宗当时只看到了平叛的痛快,没瞧见盛世底下,那道由宦官和懈怠武将撕开的口子。口子不大,却足够让后来的安史之乱,顺着它把整个大唐,撕得粉碎。 信息来源:据《旧唐书·宦官传》《新唐书·杨思勖传》及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七》等相关记载整理
722年,40万安南人造反,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,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。就
勇敢小妹
2025-08-09 14:37:09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