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中国赞]1936年,马家军要枪毙一个12岁的小红军。谁料,小红军说:“你们用大

韫晓生 2025-08-09 13:16:28

[中国赞]1936年,马家军要枪毙一个12岁的小红军。谁料,小红军说:“你们用大刀砍死我吧,留下一颗子弹打日本人!”就是这句话,竟然保住了小红军的命。   (信源:百度百科——张金龙)   1936年,一个12岁的孩子被几个马家军士兵从床底拖了出来。他手里死死攥着一顶洗得发白的红军帽,而这,也就成了他唯一的“罪证”。为首的军官用驳壳枪指着他,枪口冰凉。可这孩子非但没哭,反而挺直了腰板,清亮地问了一句:“中国人为什么打中国人?”   这一问,把军官问愣了。他脸上挂不住,准备下令,谁知这孩子又喊了一句,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傻掉的话:“你们用大刀砍死我吧,留下一颗子弹打日本人!”   军官持枪的手就那么僵在半空。杀一个孩子,容易。可杀一个把子弹留给日本人的中国孩子,这枪,突然就变得千斤重了。一个12岁的孩子,为什么不怕死?这事儿,得从他怎么有的“家”说起。   这孩子叫张金龙,本是个没家的孤儿,靠乡邻接济混口饭吃。红军队伍路过他家乡时,他的人生才有了光。而战士们觉得他小,就劝他回家,但是他却说他没有家了,而从这以后,他便加入了一个名为红军的大家庭。   这个家不仅让他温饱,更给予他精神依靠。长征路上,他从等人可怜的小流浪汉成长为真正的战士。听前辈故事、看战友牺牲,抗战救国信念在他心中扎根。他脑子灵、腿脚快,很快成为小侦察员,在战火中传递生死攸关的情报。   可是,集体并不能永远隔绝残酷。部队走到天险腊子口,遭遇了伏击。夜里枪声响起,他只能在夜色中跟随部队躲避,可突然见一颗子弹射中了他,而他也从山坡上滚了下来,昏迷了过去。   等他醒了的时候部队早已突围,而他被留下了,他自己很害怕,但最后还是擦干眼泪朝着部队离开的方向爬去。快绝望时,上山老猎户发现素不相识的小红军,二话不说将其背回家。老两口悉心照料,取出子弹,小红军腿伤渐愈。这段日子,张金龙再次感受到同胞温暖。   不过,安宁总是短暂的。马家军的扫荡部队很快闯进了村子,也正是在他床下,发现了那顶红军帽。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。   看到老猎户夫妇为了保护自己,而被马家军毒打,张金龙心里那点儿恐惧,一下子全变成了愤怒和担当。他明白,求饶没用,不仅救不了自己,还会连累这对善良的恩人。于是,他把红军教给他的一切,凝聚成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。   这句话的厉害之处,在于它瞬间撕掉了“红军”和“马家军”的身份标签,直戳“中国人”这个底牌。它像一把钥匙,捅开了那个军官心里还没死绝的民族大义。军官举不起枪,只是喃喃自语:“真把这小鬼头杀了,我还算人吗?”   最终,他的这番话,不仅没使出这颗子弹,也保住了他的命。甚至那位军官还给了他路费。这里面有多少是同情,又有多少是愧疚,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。   告别了含泪相送的猎户夫妇,张金龙再次上路。这一路,比跟着大部队时更苦,可他心里的那团火,却烧得更旺了。终于,在一个风雨夜,他在一座破庙里看到了那面熟悉的红旗。当他冲进去报告自己的经历时,整个部队都为之动容。   这次生死考验,像淬火一样,把这个少年锤炼得更加坚韧。重回战场后,张金龙英勇无畏,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官,用一生践行了自己年少时对家与国的承诺。   在那个年代,有多少像张金龙这样的小小红军战士,他们不怕战火的洗礼,也不畏惧敌人的恶毒残暴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。   故事讲完了,但问题也来了。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,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,能在一个12岁孩子心里,塑造出这种超越生死的家国情怀?进一步看,今天的我们,又该如何理解和传承这份精神力量?这或许才是历史留给我们最沉重的思考题。  

0 阅读:0
韫晓生

韫晓生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