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,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,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,连夜拉去领赏

五点动画 2025-08-09 10:02:58

1951年,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,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,连夜拉去领赏,然而,让他们没想到的是,就是这个小战士,把他们耍的团团转!

朝鲜大水洞,凌晨3点,黑暗中,常同茂的双手,被电话线紧紧捆绑。

两名美军士兵压着他的肩膀,推搡着前行,他们用蹩脚的中文,告诉这个瘦弱的中国少年:带回活的"中国佬"有赏金。

常同茂只有17岁,是志愿军第15军第44师第130团2连的通讯员。

半小时前,他在传递命令时被敌人偷袭俘虏,现在,美军正押送他,前往大水洞的指挥所。

山路崎岖,夜色深沉。远处不时传来枪声和爆炸声。

常同茂的连队正在攻打美军据点,但情况不妙,连长和指导员已经牺牲,战士们陷入混乱。

两名美军说笑着,显然放松了警惕,常同茂默默活动着手腕,电话线的结扣在摩擦中渐渐松动。

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。

一处陡坡前,押送的美军脚下一滑,常同茂猛地挣脱束缚,迅速拔出腰间的手榴弹。

美军还未反应过来,爆炸声已经响起,烟雾散去,两名美军倒在血泊中。

常同茂没有片刻停留,迅速返回战场,眼前的景象令他心惊:几十名战友躺在血泊中呻吟,敌人的机枪火力封锁了撤退路线。

他必须救出伤员,常同茂背起一名重伤员,拖拽着另一名伤员,借着夜色向安全地带移动。

刚走出不远,两支美军巡逻队从前后包抄而来。

四面楚歌之际,常同茂想到一个大胆的计划。

他将伤员隐藏在灌木丛中,自己则故意暴露身形,引诱两支美军部队。

在恰当的位置,他突然卧倒,两支美军误将对方视为目标,相互开火。

趁着混乱,常同茂带着伤员脱离了险境。

这仅仅是开始。接下来,常同茂五次进出敌人防线,救出了20多名伤员,每次行动,他都会顺手炸毁敌人的碉堡。但他知道,必须找到控制整个防御系统的指挥中枢。

黎明前的最后一次行动中,常同茂误入一个隐蔽的半地下建筑。

里面空无一人,但设备齐全:电台、地图、通讯线路密布。

作为通讯兵,他立刻认出这是美军的营级指挥所。

角落里,一箱手榴弹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
常同茂迅速拆开箱子,取出手榴弹,拉开保险销,一连串爆炸声中,指挥所变成了废墟。

趁着敌军混乱,常同茂没有停步。

他利用剩余手榴弹,沿途摧毁了4个碉堡,彻底瘫痪了敌人的指挥系统。

天色渐亮,常同茂决定返回连队。

路上,他遇到几名正在护送伤员的战友,却被一小队美军围困。

常同茂悄悄接近,投出两枚手榴弹,爆炸声中,他冲向敌人,用缴获的手枪逼退了美军士兵,成功迫使一名美军军官投降。

最终,他押着7名俘虏返回了连队。

战斗结束时,常同茂的战绩令人震惊:歼敌30余人,炸毁5个碉堡和1个营级指挥所,救出30余名伤员,俘虏7名美军。

这个身高不足1.7米的少年,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。

大水洞一役中,常同茂面对的是美军第2师第38团,这支部队曾参与诺曼底登陆,被称为"世界第一陆战之师"。

他们的防御工事固若金汤,包括地雷阵、交叉火力点和坚固的地下碉堡。

常同茂所在的130团2连有着光荣传统。

这个连队的前身是八路军游击队,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。

但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,他们的劣势明显:没有重型武器,通讯设备简陋,大多数战士甚至没有防弹衣。

大水洞战斗是抗美援朝,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关键部分。

此前,志愿军已经在上甘岭等地,与美军激战多日,双方伤亡惨重。

第15军受命突袭大水洞,切断美军补给线。

在情报不足的情况下,2连被派往敌人最集中的区域。

常同茂并非孤立的英雄,在他执行任务的同时,连队其他战士也在浴血奋战。

但正是他的勇敢和机智,改变了战局走向。

摧毁指挥所后,美军防线崩溃,志愿军得以占领大水洞战略要点。

关于常同茂的年龄曾有争议,一些资料称他生于1934年,参战时17岁;另一说法则认为他生于1936年,仅15岁。

但特等功授勋记录,和朝鲜政府授勋档案,均确认他当时为17岁。

1952年,常同茂作为功臣代表赴平壤,接受朝鲜授予的奖章,他的事迹被写入军史,成为志愿军战士智勇双全的典范。

常同茂的战术值得研究,他不是盲目冲锋,而是结合通讯兵的专业知识,精准识别并打击敌人的指挥系统。

这种"点穴式"攻击,以小的代价获得大战果,成为后来军事教材中的经典案例。

这支英雄连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共立集体二等功1次,三等功2次,培养出8名一等功臣、14名二等功臣和52名三等功臣。

大水洞战斗,成为他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坐标。

0 阅读:0
五点动画

五点动画

原创趣味历史动画 喜欢的小伙伴麻烦点个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