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9岁抗日女英雄,和3个日军拼刺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 常德抗战纪念馆新设的“巾帼英烈厅”里,玻璃展柜中的刺刀虽已锈迹斑驳,却总引得参观者驻足凝视。 解说员说,这把刀属于79年前的女教官周咏南——在常德保卫战最惨烈的兴隆街阵地,她就是用这把刺刀,捅穿了日军少佐的胸膛。 1943年的中国地图上,常德的位置至关重要。它卡在长江支流澧水与沅江交汇处,是湖南连接川黔的交通命脉。 那年日本鬼子发动“一号作战”,想打通从华北到东南亚的通道,常德就成了必须拔掉的钉子。 11月2号,10万日军从华容、石首一带强渡长江,飞机炸、大炮轰,常德城瞬间被火海吞噬。 守城的主角是74军57师,师长余程万带着弟兄们死守。 但很少有人知道,除了这些正规军,还有一支特殊的“娘子军”也冲上了前线。领头的叫周咏南 她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,后来家道中落,跟着母亲学过裁缝,也教过村里的娃娃识字。 1937年七七事变后,她在报纸上看到南京城的惨状,跟娘说:“大妹子(方言,指女性)不是只能围着灶台转,国难当头,咱也得拿枪。” 1942年,周咏南卖了娘留的最后一对银镯子,在衡阳招了18个农村姑娘,组了个“战地服务队”。 这些人里,有刚嫁人的媳妇,有死了爹娘的孤儿,还有个童养媳,听说能上战场,连夜跑了三十里路来报名。 她们连枪都没摸过,刚开始练刺杀,枪托砸在脚背上都不敢出声。 周咏南比她们大十来岁,白天教她们认地图、包伤口,晚上打着手电筒带她们练刺刀。 有回下大雨,姑娘们摔得浑身是泥,爬起来接着练,鞋都磨破了,脚底鞋都磨破了,脚底板全是泡。 周咏南因为识字多、训练严,被破格任命为“女兵连连长”——虽说是临时编制,但她带着18个平均不到20岁的姑娘,跟着大部队往常德赶。 那时候交通全靠两条腿,她们穿男式军装改小的衣裳,绑腿打得比男兵还紧。 11月18号那天,常德城南兴隆街的阵地炸得最凶。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日军当天集中了30多门炮,对着阵地轰了4个小时,山头都炸矮了半截。 炮声一停,日军端着枪就往上冲,第一波是伪军,第二波是日军步兵,第三波连机关枪都架上了。 子弹打光了,姑娘们就搬石头砸,用铁锹劈,有个叫秀兰的,捡了块砖头,砸得一个鬼子脑浆迸裂。 到下午四点多,阵地上就剩周咏南和7个姑娘了,一个个都挂了彩,衣服全是血。 就在这时候,3个日军端着刺刀冲到了战壕前。 带头的是个少佐,肩章金闪闪的。 周咏南抄起脚边的刺刀,吼了句“杀鬼子!”就冲了出去。 那刺刀扎得又狠又准,直接捅进了少佐胸口。 剩下的两个鬼子愣住了,转身就跑。 后来日本防卫厅的《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》里也记了这事:“第133联队一部突入核心阵地,遭守军白刃反击,指挥官当场毙命,部队攻势受挫。” 这一刀,把日军吓破了胆。 他们以为阵地上还有重兵,愣是两个钟头没敢再冲。 周咏南趁机带着剩下的姑娘们补了工事,又打退了几波小股敌人。 等接到撤退命令时,18个女兵就剩3个活着,其中两个重伤。 周咏南腿上中了枪,可她硬是把最后一个受伤的巧妹背下了火线。 那天的刺刀比她的命还硬,因为刀把上系着的是她们要守的城,是城里的老老小小。 现在再看那把老刺刀,刀身上的锈迹像朵暗红色的花。 可历史不会忘,2020年,常德抗战纪念馆专门给她设了展区,展柜里有她的旧军装、用过的绑腿,还有那把刺刀。 去年秋天,有个穿红棉袄的小女孩蹲在展柜前,拽着奶奶的衣角问:“奶奶,这个阿姨是谁呀?” 奶奶摸了摸她的头:“这是咱们中国人的英雄,她用刀告诉我们,不管男女,只要心齐,鬼子都 怕。” 现在的人总说“岁月静好”,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不过是有人替我们把日子扛在了肩上。 周咏南和她的姐妹们,用青春和热血在常德的城墙上刻下了四个大字——“巾帼不让”。 这四个字,今天读来还是热乎的,像团火,烧得人心头暖烘烘的。 它告诉我们:英雄不问出处,勇敢不分男女,只要心里装着家国,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英雄。
39岁抗日女英雄,和3个日军拼刺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
玉尘飞啊
2025-08-08 16:28:25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