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4亿军费援华8年抗日,滇缅公路燃起生命线,他们不该被遗忘!您知道吗?在中国抗日时期,南洋华侨曾以财力、物力、舆论宣传和各种实际行动,为支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54亿法币,这数字搁现在听着抽象,可在1937年,能买3000万石大米——够当时全国军队吃整整5年。这笔钱不是大风刮来的,是东南亚的华侨们一分一厘攒出来的。开杂货铺的每天多摆个募捐箱,橡胶园里的工人把加班费全捐了,连卖槟榔的老婆婆都颤巍巍掏出裹着油纸的铜板。新加坡的陈嘉庚先生更狠,把自己的橡胶厂、房产全抵押了,还在侨胞里定了条规矩:“谁不出钱,就不是中国人!”这话听着硬,可背后是真急啊——祖国半壁江山沦陷,枪炮弹药全指着外援,不掏钱,就得亡国。
光有钱不够,得把物资送回国。1938年广州失守后,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输血通道。这条从云南到缅甸的路,修在悬崖峭壁上,2000多公里全是烂泥和石头。谁来开车?南洋华侨机工队站了出来。3200多名年轻人,最小的才17岁,瞒着家人报名回国。他们中有的是汽车厂的技术员,有的是开出租车的司机,坐着货轮颠了半个月到云南,一落地就钻进驾驶室。
老档案里记着,这些机工白天要躲日军飞机轰炸,晚上得摸着黑在盘山路上开,车灯都不敢开——怕被盯上。有个叫林福来的马来西亚华侨,在一次运输中遇到塌方,卡车悬在崖边,他愣是爬下去用撬棍顶了三个小时,等同伴赶来时,手都嵌进木头里了。可他笑着说:“车上拉的是炮弹,掉下去,前线弟兄们就少了家伙什。”8年里,1000多名机工永远留在了这条路上,有的被炸弹炸翻了车,有的在抢修时被山洪卷走,墓碑上大多只刻着“南洋华侨”四个字。
他们不光送物资,还敢跟侵略者硬碰硬。菲律宾华侨组建的“四支队”,在丛林里打游击,用鸟铳和土炸弹伏击日军运输队;越南的侨胞办起秘密电台,把日军布防情报连夜发回国内。有个叫吴朝晋的华侨记者,在新加坡被日军抓住,严刑拷打逼他写投降文章,他咬破手指在纸上写“宁为玉碎”,最后被活活烧死。
现在去云南畹町,还能看到“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”,碑上刻着3200多个名字。可问问身边的年轻人,知道这段历史的真不多。总有人说“华侨是外人”,可当年祖国危难时,是这些“外人”把家当全砸进来,把命豁出去。陈嘉庚先生说过:“华侨的根永远在祖国”,这话不是空话——他们的血汗,早融进了滇缅公路的每一块石头里,融进了抗战胜利的曙光里。
如今东南亚的唐人街,还能找到当年募捐箱的痕迹,有些老华侨的抽屉里,藏着泛黄的汇款单存根。那不是一张张纸,是一个民族最危难时,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骨肉,伸出的千万只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