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2年,“一代船王”卢作孚在家里吞服了大量安眠药后,决绝地离开了这个世界。他一生爱国,德高望重,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圣贤,也有人说他是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,为何最终却要选择自杀呢?
1893年春天,重庆合川县麻柳坪的卢家草屋里传出婴儿啼哭,这个后来被称作"中国船王"的男婴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物件,是母亲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。
卢作孚十岁才进私塾,没念满两年就被迫辍学,每天蹲在茶馆门口听人说书。说书先生嘴里"精忠报国"的故事,在这个少年心里种下火种。
二十出头的卢作孚当过报社编辑,办过新式学堂,在军阀混战的四川见识过太多人间疾苦。
1925年冬天,他在朝天门码头看见英国商船趾高气扬地鸣笛进港,江边挑夫被洋水手用皮鞭抽打,攥着扁担的手背暴起青筋。
那年除夕夜,三十二岁的卢作孚把家里仅有的两块银元拍在桌上:"咱们自己办航运!"
民生公司头艘小火轮"民生号"首航那天,船头挂着红绸子,卢作孚亲自给乘客递热毛巾。
英国太古公司的经理站在码头冷笑:"这种玩具船能撑三个月,我名字倒着写。"
谁也没想到,这个穿粗布长衫的书生,硬是带着乡亲们用竹筏改造的船队,把外国商船挤出了长江上游。
1938年秋天的宜昌码头,堆积如山的机器设备在日军轰炸中冒起黑烟。
卢作孚带着船工们用煤油灯照明,把白天当黑夜用。
民生公司的船队像穿梭的蚂蚁,四十天里运走三万人和九万吨物资。
有个老船工记得清楚,卢老板总把最后一口馍掰给伤员,自己蹲在船舱啃生红薯。
然而胜利的喜悦没持续多久,949年开春,民生公司账上能动的钱只够买三百斤糙米。
卢作孚把香港分公司十八艘轮船悄悄开回内地,连船上的咖啡机都没舍得卖。
他在日记里写:"新国家需要实业,这些船就是种子。"
1952年正月十五,重庆民生公司礼堂贴满大字报。
公股代表在会上拍桌子:"资本家腐蚀干部!"
曾经跟着卢作孚闯过枪林弹雨的老船员低着头,指甲掐进掌心。
那天深夜,卢家老宅的煤油灯一直亮到东方发白,五岁的小孙子推门喊爷爷吃饭,看见床头摆着半碗凉透的汤药。
收拾遗物时,人们在他贴身口袋里发现张皱巴巴的纸,上面工工整整列着民生公司欠工人的三个月工钱。
葬礼那天,朝天门码头自发聚集上百艘民船,船工们把缆绳系成白花抛向江心。
浪头打过来,那些白花顺着长江漂向大海,就像他当年带着船队抢运故宫文物的航迹。
二十八年后的春天,四川省委派人送来份文件,说当年那场运动搞错了。
卢家小院里桃花开得正好,孙子把文件摆在老藤椅前,茶碗里新沏的川红泛着琥珀光。
江面上传来悠长的汽笛声,新下水的万吨轮正在试航,船头"民生"两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
用户14xxx29
爱国者都是破家救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