钟会都位列三公,又有灭蜀的大功,为何要造反呢?其实,他没有别的选择,不反死路一条

断代史鉴 2025-08-07 09:49:10

钟会都位列三公,又有灭蜀的大功,为何要造反呢?其实,他没有别的选择,不反死路一条,反了倒有一线生机。 可偏偏,钟会选了最险的一条路——造反。 说他没有别的选择,不反就死路一条?这话听着有点绝对,但细琢磨当时那局面,还真透着一股子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的悲凉和无奈。他站得太高了,高到成了司马昭眼中最晃眼、也最需要提防的那根钉子。 想想看,司马昭是什么人?他爹司马懿,他哥司马师,哪个不是权谋场上的顶级猎手?司马家一步步从权臣走向篡位,靠的就是心狠手辣、算无遗策。对司马昭而言,内部最大的威胁从来不是远方的敌人,而是身边这些功高震主、手握重兵的自己人。钟会,聪明绝顶,手握灭蜀的泼天大功,又掌控着伐蜀的十几万大军驻扎在刚刚平定的蜀地,天高皇帝远。这组合,搁哪个当权者晚上能睡得着觉?你钟会今天能灭蜀,明天谁知道你会不会想灭谁?司马昭心里那根弦,早就绷得紧紧的。 灭蜀之后,司马昭的动作快得吓人。邓艾,另一位灭蜀功臣,就因为有点居功自傲、行事不够圆滑,立刻被司马昭下令槛车征还。结果,在押解回京的混乱途中,邓艾父子被与钟会合谋的监军卫瓘派人追上,矫诏擅杀。邓艾的下场,就是给钟会敲响的一记丧钟,血淋淋地摆在眼前:看,功劳再大,在司马家眼里,也不过是随时可以抛弃甚至抹杀的棋子。 兔死狐悲,钟会能不心惊胆战?他比邓艾更聪明,更有影响力,也意味着对司马昭的潜在威胁更大。邓艾都这个结局,他钟会能有好果子吃?司马昭对他的猜忌,恐怕从没停止过,灭蜀功成之日,就是猜忌达到顶点之时。派卫瓘当监军,步步紧逼,与其说是协助,不如说是监视和催命。司马昭还火速派胡烈、爰邵等将领率军进入关中,明摆着就是防备他钟会。 钟会自己呢?聪明是聪明,可这聪明劲儿有时候是把双刃剑。他太自负了,从小顺风顺水,才华横溢,看不起很多人。史书上说他“以才能贵幸”,但也“心大志迂,不虑祸难”。说白了,就是智商超高,情商和政治敏感性可能没跟上。他得罪的人不少,尤其是司马昭身边那些核心圈子里的实权派,比如贾充之流。他在朝中根基其实不稳,靠的是司马昭的“宠信”和自身的才华。一旦司马昭翻脸,或者身边小人进谗言,他连个能帮他说话、缓冲的盟友团都没有,瞬间就会变成孤家寡人。高处不胜寒,他站在权力的悬崖边上,四周全是冷风。 这个时候,姜维向邓艾投降后,被移交给入成都的钟会管辖。姜维是什么人?蜀汉最后的脊梁,智勇双全,而且对复国有着近乎偏执的执念。他归附钟会后,绝不是真心归顺,而是看准了钟会面临的困境和膨胀的野心,想借钟会的手,搅乱魏国,火中取栗,寻找复国的机会。 所以,说钟会造反是“没有选择”,不如说是他在极端恐惧和巨大诱惑双重挤压下,进行的一场绝望的豪赌。他看到了邓艾的下场,预感到自己回朝后凶多吉少,这是恐惧,是生存的压力。同时,手握重兵,占据地利,又有姜维这样的“奇才”怂恿,让他产生了一丝“我能反杀”的幻觉,这是诱惑,是对更大权力的渴望。造反,成了他眼中唯一可能活命,甚至可能一步登天的“生路”。虽然这条生路,其实比死路更窄、更险。他甚至假借郭太后遗诏起兵,想给自己披上件合法的外衣,可惜这借口太苍白。 说到底,钟会的造反,更像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巨大恐惧和诱惑下,进行的一次非理性、注定失败的疯狂冒险。“不反死路一条”是他基于恐惧和邓艾前例得出的认知,“反了有一线生机”则是他被姜维煽动、被自身野心蒙蔽后产生的致命幻觉。 这条“生路”,从一开始就布满了荆棘,通向的只能是更快的毁灭。他的人生,从顶配开局,到公元264年初身败名裂、死于乱军之中,不过短短四十载,留下的是无尽的唏嘘和警示:才华和机遇能送你上青云,但性格的缺陷、对形势的误判以及对权力本质的认知不足,也能让你从云端狠狠摔落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0 阅读:111

猜你喜欢

断代史鉴

断代史鉴

分朝代深挖中国史,从先秦到民国,每期一个断代专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