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,一男子花了200万人民币,在英国留学,成为了一名海归。不料,回国后,只找到一份月薪为4000元的工作。男子感叹,留学是份亏本生意,根本镀不了金,与国内的985和211大学毕业生想比,薪资待遇有云泥之别。男子有点后悔了! 你有没有想过,花掉家里两百万去英国镀层金,回国却只能拿四千块月薪?这事听着像笑话,可它就发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小伙身上。他以为海归标签能换来高薪,结果现实一巴掌扇醒,差距大到让人喘不过气。到底值不值?往下看就知道。 这几年,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,尤其是去英国的留学生,回国后就业情况却越来越复杂。拿这个上海男子来说,他花了两百万人民币在英国读了三年书,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每年七十万左右,本以为回国能轻松找份月入两万的工作,结果到处碰壁,最后只拿到四千块的offer。为什么会这样?首先,海归人数爆棚。根据教育部数据,2023年回国留学生超过五十万,英国作为热门目的地,贡献了不少。 竞争激烈,本土毕业生也越来越多,尤其是985和211学校的那些,起点不低。海归的优势在缩小,以前那层光环,现在企业不那么买账了。企业HR常说,海归英语好点,但专业技能和本土生差不多,性价比不高。男子坚持要两万月薪,就是因为留学成本高,得赶紧回本。可市场不认账,公司更愿意招本地顶尖学校的学生,那些人适应快,薪资要求低。数据显示,2023年英国海归回国平均年薪降到二十万左右,比2020年的二十六万低了不少,回本周期拉长到八年多。男子算过账,以四千月薪,得工作五十年才能把两百万赚回来,这不是亏本是什么?国内毕业生呢? 985学校的平均起薪过万,211的也八千起跳,海归反倒落后。原因不止这些,海归往往缺少国内实习经验,国外学的东西不完全对口中国市场。像这个男子,英国教育注重理论和视野,但回国后,企业要的是实操能力。他投简历时,公司反馈就是学历认可,但经验不足。类似案例不少,网上有个女孩,花两百万留学,回国也只拿四千,爸妈卖房供她,结果一百年来回本。 这反映出留学热背后的风险。以前留学是精英专属,现在大众化了,质量参差不齐。 有些人混文凭,回国没竞争力。男子就是典型,花大钱买了个头衔,却没积累实用技能。相比之下,国内985毕业生在校就有企业实习机会,毕业直接上手。海归还面临文化适应问题,国外生活几年,回来不熟悉国内职场规则,比如人脉关系,企业文化。男子求职时,公司直说,更喜欢本土生,因为他们懂行情。数据支持这点,2024年海归岗位平均月薪一万五左右,比前几年涨,但远低于预期。 英国海归占比高,求职来源榜首,可薪资增长慢。原因分析,海归期望高,总觉得留学值钱,企业却评估实际价值。2024年中国海归就业报告显示,薪酬连续六年涨,从2019年的一万一到一万五,但竞争加剧。 男子后悔,是因为没预料到这变化。留学本该拓宽视野,但如果不结合国内需求,就成鸡肋。回国潮越来越猛,2023年回国人数超过去年,家庭因素、文化吸引是主因。 可就业难在哪?岗位有限,优秀人才多,海归贬值快。以前海归是香饽饽,现在一抓一大把。企业HR说,海归英语优势,本土生也能做到。 男子经历就是例子,从满怀信心到降低标准,最后勉强就业。国内经济环境也影响,疫情后就业压力大,海归不例外。报告指出,海归九成有求职压力,主要因人才饱和。 男子感叹留学亏本,镀不了金,跟本土毕业生比,天壤之别。 这话接地气,很多海归有同感。薪资数据,海归平均年薪二十四万,超本土应届生,但初次就业低。 985毕业生起薪过万,普通高校六千,海归有时不到。 男子四千就是低谷。为什么贬值?留学大众化,含金量降。有些海归裸归,没实习经验。 企业看重工作经历,不是文凭。男子可能忽略这点,只靠头衔。回国后,他找行政助理工作,日常琐碎,远不如预期。 类似故事多,杭州女孩卖房留学,回国两千底薪,后来五千。 舆论讨论热烈,有人说留学量力而行,别盲目跟风。国外大学分好坏,不是所有都值钱。男子英国学校知名,但专业不对口,就业难。数据,2025年趋势,海归薪资涨,但AI、新能源领域超本土五十%。 可男子商务管理,没赶上热点。留学热从政策放开开始,2016年出国五十多万,中国留学生占全球四分之一。 现在回国八成以上,选择国内发展。男子后悔,但现实教课。海归需改变观念,别觉得自己高人一等。 企业平等评估,男子定位四千,就是市场反馈。法律上,自愿原则,公司不愿付高薪,就没戏。 他眼高手低,没反思自身。留学记忆宝贵,但薪资现实残酷。2024年英国毕业生平均年薪三十万人民币,但回国变数大。 这个故事戳中很多人痛点吧?留学值不值,你怎么看?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或看法,一起聊聊海归就业那些事!
怪不得说有厨艺的留子是留学圈的神呢…
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