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方媒体:中国不可怕,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全球沙漠化使得曾经水草丰美的土地变成连绵沙丘,世代居住的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,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地方不断上演。 而在中国,有一片叫毛乌素的沙漠,正在悄然发生着逆转。 早年间,这里每年要吞噬3万亩耕地,狂风卷着黄沙一路能刮到北京,一年输送的沙尘就有3万吨。 当地人说,那时候出门睁不开眼,种下的庄稼刚冒芽就被沙埋了,日子过得苦不堪言。 面对这样的困境,中国人没有退缩。 一开始,国际上不少专家都觉得这事儿办不成,说沙漠化是不可逆的,还举例说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每亩成本要20万,在沙漠里种一棵树的养护费就得3000美元。 可中国人有自己的办法,治沙人拿着麦草在沙地上扎出一米见方的格子,这就是后来被广泛使用的草方格。 别看这方法简单,成本才8毛钱一平方米,却能稳稳挡住风沙,把水分锁在沙子里。 等第二年,格子里就能冒出苔藓和灌木,一点点给沙漠铺上绿装。 榆林的农民石光银带着乡亲们就靠这法子,干了40年,扎出35万亩草方格,硬生生在流动的沙丘上种出了防风林带。 现在这片林子每年能固定11万吨碳,单是碳汇交易就能带来600多万的收入。 像石光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,陕西靖边县的殷玉珍16岁嫁到沙漠深处,没钱买树苗就自己育苗,没水浇地就从远处一担担挑,几十年下来种了200多万棵树,治理了7万亩沙地。 她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,连美国小伙唐纳德・阿什顿・琼斯都跑来跟着她学治沙,还取了个中文名叫殷一凡,意思是一心一意干到底。 国家的政策也给治沙添了把力。 2000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,农民退一亩沙地种树,国家就给245元补贴。 政策一出来,陕北一下子冒出20万“治沙专业户”。 65岁的张应龙更敢干,抵押了房子承包下42万亩沙地,想出“引水拉沙”的法子,把黄河水引上沙丘,冲出的沟壑直接当成种植槽。 这些年,治沙的技术也在慢慢进步。 中科院研发的沙漠土壤化技术,用植物纤维黏合剂能让沙子在2小时内变成保水土壤,成本只是传统方法的十分之一。 阿拉善还用起了数字森林技术,靠大数据监测土壤,传感器实时反馈湿度和风速。 鄂尔多斯的牧民们自发组织起“治沙合作社”,用手机APP监控植被长势,这些土办法里藏着的智慧,最后变成了19项治沙专利。 宁夏有53000公顷沙漠得到控制,植被覆盖达到60%,村民们不再受沙尘折磨,转而种起枸杞和钙果,一亩地能收入上千块。 库布其沙漠搞起光伏治沙,太阳能板遮着阴减少水分蒸发,板下种草药,板间养牛羊,一地三收,每年能发电40亿度,还能固沙3万亩。 鄂尔多斯用沙柳条做生物质发电,年产值27亿元;阿拉善在梭梭林里嫁接肉苁蓉,一亩地产值能超2万元。 不过,治沙的路上也会遇到不少难题。 早期有些地方因为植树耗水多,加剧了干旱,水资源压力变大。 退耕还林和禁牧政策虽然让植被多了,但有时候农民的收入下降得比补贴还多,怎么平衡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,还得慢慢调整。 现在大家也在想办法,比如坚持“以水定绿”,多选耐旱、抗风沙的本土树种,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专门攻克治沙难题。 中国在治沙方面成为了世界的先行者。 蒙古用草方格和无人机喷播技术固定沙地,非洲试着搞光伏治沙,在光伏板下种草,利用板的反射光帮助植物生长。 联合国环境署把毛乌素的变化称为“地球级生态实验”,美国NASA的卫星图也显示,2000到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长5%,中国占了四分之一,主要就来自西北的治沙成果。 现在,毛乌素沙漠已有93.24%的面积被绿植覆盖,年降水量从20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,地下水位上升了1.2米,连华北豹和梅花鹿都回来了。 治沙这事儿,中国从以前的受害者慢慢变成了先行者。 这背后,是几代人一天天的坚持,是政策、技术和普通人智慧的结合。 未来的路还长,气候变暖可能带来新的挑战,但那些在沙漠里种下的绿色希望,总会慢慢长大。
西方媒体:中国不可怕,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全球沙漠化使得曾
星球拾光
2025-08-06 19:38:16
0
阅读:1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