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主持人罗京,去世多年后,母亲患上老年痴呆,妻子带着儿子改嫁了一位富商,可是儿子的坚持让人泪目! 四十年前的那个傍晚,罗京在第一次见到刘继红,姑娘正低头琢磨播音稿,这是他的学妹,也是他老师的女儿。 他后来总说,是台灯下那双专注的眼睛,让他心里动了念。 那时谁也想不到,这段从校园里滋长的感情,会在二十多年后,被命运撕开一道难以弥合的口子。 罗京这辈子像台精准的时钟。 1983年坐在《新闻联播》演播厅那天起,他手里的稿子就没出过岔子。 同事们常说,只要镜头切到他那张端正的国字脸,导播室里的呼吸都能平稳些。 可镜头外的他,最爱穿夹克配牛仔裤,在足球场上能跑成一阵风,唱起京剧来,调子准得能让专业票友点头。 1995年儿子罗疏桐出生时,罗京抱着襁褓里的小家伙,翻了半夜唐诗。 "居高声自远",他摸着孩子软乎乎的脸蛋说,就叫疏桐吧,做个挺直腰杆的人。 那会儿刘继红刚从央视编导的岗位上退下来,成了家里的"后勤部长"。 每天清晨的胖大海,深夜温着的红枣茶,都是她给丈夫的专属补给。 变故发生在2008年的那个夏天,当时罗京已经被选为奥运火炬手。 刘继红攥着写着判决癌症的诊断书是,在医院的走廊里哭得站不住。 可罗京听说奥运火炬手的任务还等着他,只是拍拍妻子的手:"十天,跑完就治。" 最后一次坐在演播厅时,他手指在稿纸上微微发颤,观众却只听见那熟悉的,沉稳的声音。 2009年6月的清晨,罗疏桐趴在病床边,看着父亲的眼睛慢慢闭上。 葬礼上摆着的不是鲜花,是一束沉甸甸的小麦,那是台里老同事的主意,说这像极了罗京,一辈子俯身为业,从不张扬。 往后的日子,刘继红把丈夫的播音磁带翻得卷了边。 儿子放学回来,常看见母亲对着空荡荡的沙发发呆。 有次深夜,她摸着罗京的照片掉眼泪,疏桐悄悄递过纸巾:"爸肯定不希望你这样。" 这孩子像是一夜长大,会记得提醒奶奶按时吃药,会在作文里写"我爸爸是世界上最棒的播音员"。 七年后,刘继红在饭桌上犹豫着开口,说有个认识的人对她挺好。 疏桐正扒着米饭,抬头时眼睛亮亮的:"妈,你该有个人陪。" 那天晚上,他翻出父亲留下的笔记本,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纸条,是当年写给母亲的:"愿你永远有依靠。" 再婚那天,刘继红特意带了束白菊去万安公墓。 新先生陪在她身边,安安静静地站着。 疏桐在国外读书,视频里反复叮嘱:"替我给爸鞠个躬。"每年清明前,刘继红总会梦到罗京,还是穿着那件蓝色夹克,笑着说"摄像机要开了"。 她跟儿子讲这些,疏桐就说:"说明爸也在想我们呢。" 去年冬天,疏桐回国探亲,特意去了趟央视旧址。 门卫大爷认出他,叹着气说:"你爸当年总给我们讲足球,说你小子将来肯定比他跑得快。" 他站在楼下晒了会儿太阳,想起小时候父亲难得有空带他踢足球,总故意放慢脚步让他赢。 现在的疏桐长得高高壮壮,说话时语调温和,像极了罗京。 有人问他,会不会觉得妈妈改嫁是忘了爸爸? 他总是摇摇头:"我见过爸看妈眼神,那里面全是希望她好。" 有次整理旧物,他发现父亲的钱包里,还夹着母亲年轻时的黑白照片,边角都磨圆了。 上个月,刘继红去给婆婆送水果,老太太拉着她的手念叨:"小罗啥时候从国外回来啊,我想听他播新闻了。 "她笑着应着"快了",转身看见疏桐正陪爷爷看老球赛,电视里穿红色球衣的前锋一脚进球,像极了当年在球场上奔跑的罗京。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地板上,暖洋洋的。 就像很多年前,罗京下班回家,刚进门就被扑过来的儿子抱住,刘继红在厨房喊着"洗手吃饭",空气里飘着红枣茶的甜香。 有些东西走了,但留下的温度,一直在。
著名主持人罗京,去世多年后,母亲患上老年痴呆,妻子带着儿子改嫁了一位富商,可是儿
星球拾光
2025-08-06 19:38:15
0
阅读: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