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西方包括美国应该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了!以前打仗讲究“发现即摧毁”,现在中国

非常盘点中 2025-08-06 14:35:47

现在西方包括美国应该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了!以前打仗讲究“发现即摧毁”,现在中国空军直接升级成“锁定即绝杀”——因为有了PL-17超远程空空导弹,射程超过400公里,比普通空战交火距离远了整整10倍! 中国空军的 PL-17 超远程空空导弹,正在把这种科幻场景变成现实。这款射程超过 400 公里的 “空中死神”,让传统空战规则彻底改写。 PL-17 的恐怖之处,首先在于 “射程碾压”。普通空空导弹的交火距离通常在 40 公里以内,而 PL-17 的射程是这个数字的 10 倍。这意味着中国战机可以在敌方雷达探测范围外发起攻击,实现真正的 “锁定即绝杀”。 例如在南海或台海,挂载 PL-17 的歼 - 16 战机可以在菲律宾或日本的防空识别区外从容开火,而对方的拦截机群还没起飞就已陷入被动。这种 “非接触式打击” 不仅大幅降低己方风险,更让敌方的预警体系形同虚设。 技术创新是 PL-17 的另一大杀器,其弹径达 300 毫米,内置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比普通导弹大得多,不仅能锁定非隐身目标,对 F-35 这类隐身战机也能精准追踪。 更关键的是,PL-17 采用三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,这种技术让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可以分阶段点火,既延长射程又保持末端速度。 即使目标进行 15G 的剧烈机动,PL-17 仍能以超过 800 米 / 秒的速度追上并摧毁目标。这种性能在测试中已得到验证,模拟的美军高机动无人机以 1.5 马赫速度规避时,PL-17 依然一击命中。 PL-17 的战术价值远超单纯的空战,它的真正目标是敌方空中体系的 “心脏”:预警机、加油机和电子战机。 例如,美国的 E-3 “哨兵” 预警机虽然探测范围广,但自身防御能力薄弱。PL-17 可以在 500 公里外发动攻击,而预警机的护航战机根本来不及拦截。一旦这些关键节点被摧毁,敌方整个空战体系将瞬间瘫痪。 这种 “斩首战术” 在印巴空战中已初露锋芒:巴基斯坦的歼 - 10C 搭载 PL-15E 导弹(PL-17 的出口简化版),在 180 公里外击落印度的 “阵风” 战机,而印度预警机因害怕被攻击始终不敢靠前。 国际对比更凸显 PL-17 的优势,美国最新的 AIM-260 导弹射程约 300 公里,且需外挂影响隐身性能;俄罗斯的 R-37M 射程虽达 300 公里,但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不足。 相比之下,PL-17 不仅射程更远,还能通过数据链与预警机、无人机协同作战。 例如,歼 - 35 隐身战机可以在不开启自身雷达的情况下,通过空警 - 500 预警机的实时数据发射 PL-17,实现 “静默猎杀”。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,让中国空军在亚太地区形成压倒性优势。 PL-17 的出现,彻底颠覆了 “发现即摧毁” 的传统空战逻辑。它迫使敌方空中力量必须后退数百公里,否则就会成为活靶子。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上将曾坦言,PL-17 与歼 - 16、预警机构成的 “杀伤链”,是美军在印太地区最棘手的挑战。 而对菲律宾、日本等国来说,这种导弹的存在意味着其依赖外部支援的防空体系已变得不堪一击 ,当美国的加油机和预警机被拒止在战场之外时,所谓的 “联合军演” 不过是一场昂贵的表演。 未来空战的胜负手,或许就藏在 PL-17 的尾焰里。当中国战机可以在敌方防区外随意收割高价值目标时,任何 “以空间换时间” 的防御策略都将失效。 这场技术革命带来的,不仅是军事优势的转移,更是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。美国及其盟友若想在亚太维持影响力,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空中力量布局。毕竟,在 PL-17 的射程范围内,没有真正的安全区。

0 阅读:0
非常盘点中

非常盘点中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