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江竹筠“江姐”的儿子彭云、孙子彭壮壮、曾孙彭然在江姐遗像前合影,如果江姐活着,此时已经101岁。 江竹筠去下川东时,联络断了,她滞留在万县,那段时间信息不灵,上级指挥出问题,她没法开展工作,丈夫死讯传来但没见尸体,她一度还抱希望。期间她写了七封信给谭竹安,每封都问彭云的情况,回信带来孩子消息,让她有点安慰。其中一封是被捕前三个月写的,她知道谭正伦到重庆照顾彭云,就放心了,不再担心孩子饿肚子或生病没人管。她在信里说,谭正伦像爱亲生孩子一样爱彭云,跟对彭炳忠一样。谭竹安把信念给谭正伦听,谭正伦听了后,更用心养彭云,她本来有怨,但渐渐没了,反而敬佩江竹筠。 1948年3月19日,她又写一封,下来一个月,工作没着落,乡下敌军闹得凶,不敢去,对丈夫没幻想了,身边人说彭咏梧死了,死得惨。她信里说,这痛比过去家人死都重,包括她母亲,但她知道怎么活下去,还引用话说,死人能在活人心里活着。信中看得出她心情低落,已把生死看淡。但她没想到,重庆出了叛徒,导致她被捕。端午节那天,1948年6月11日,她写最后一封家信,说佳节思亲,她不太快活也不太伤心,有时为死人流泪,问彭云病好没,有没加重,担心拖累别人,若需要她可以接孩子来。但信寄出两天后,叛徒带特务到万县,她被抓了。 关进渣滓洞后,她用筷子磨成笔,棉被扯棉烧灰调墨,在毛边纸上写托孤信给谭竹安,说若不幸,彭云交给他,教孩子走父母足迹,为新中国建设奋斗。她信里说,自入狱就准备坐两年牢,若判更重也无惧。这封信由难友带出,成了她最后的交代。谭正伦收到后,继续养彭云,一直到重庆解放。 重庆解放后,谭正伦背着彭云去歌乐山找江竹筠遗体,她四处打听,终于找到。她一辈子默默奉献,没求什么回报。彭云长大后,1965年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,1970年毕业去沈阳工厂工作,1973年结婚,生下彭壮壮。他后来公派去美国留学,定居那儿,任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教授,但保留中国籍,没加入美国籍。有些报道说他入美籍,但其实他澄清过,没做过对不起祖国的事。 彭云晚年说,母亲遗愿他只完成一半,因为没完全按托孤信走,但他一直记得那句话。彭壮壮1974年生在北京,小时候外公外婆带大,他哈佛大学毕业,回国工作,任职高管,引进外资,推动项目。他娶了江竹筠战友何理立孙女,两人有儿子彭然和女儿彭亦。彭壮壮说,彭然十岁时,就开始想怎么给孩子讲祖辈故事,最初等他们大点再讲,但后来觉得从小灌输。2021年,彭云、彭壮壮、彭然在江姐遗像前合影,那时江姐若活着101岁。这张照片记录了四代传承,彭云低头看像,彭壮壮搭着彭然肩,彭然抬头望。彭壮壮在采访中说,他回国就是不忘奶奶遗志,在国内发展事业。彭然现在十一岁,彭亦八岁,他们是第四代。江姐的故事通过后代延续,彭云虽在国外,但没忘根,彭壮壮选择回国效力,这家族没断血脉。 江竹筠的经历不是小说那么浪漫,她从小穷苦,童工三年才上学,加入党后就过地下生活,结婚生子也没安稳日子。彭咏梧牺牲时,她强忍着离开孩子,去万县那段日子最煎熬,信里字字挂念彭云。谭正伦是关键人物,她没文化,却养大两个孩子,彭炳忠和彭云,她对江竹筠从怨到敬,体现了人性。 叛徒出卖导致江姐被捕,这历史教训深刻,重庆地下党那时损失大。狱中托孤信写得平静,她已准备好最坏结果。彭云成长中,靠谭正伦和组织照顾,他上军校,工作稳定,后来留学美国,那时代很多人这样选择,他教书育人,也算贡献。彭壮壮哈佛毕业没留在国外,回来任职,娶战友后代,这圈子小,但传承明显。彭然小小年纪,就在合影中出现,家族故事对他来说是家教。江姐如果知道后代这样,应该欣慰,四代人没忘初心。历史不是遥远的事,就在这些普通人选择中延续。
这是江竹筠“江姐”的儿子彭云、孙子彭壮壮、曾孙彭然在江姐遗像前合影,如果江姐活着
混沌于浮云
2025-08-05 19:15:10
0
阅读:22